• 41阅读
  • 0回复

“东方民俗学林”的价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9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重点新书

“东方民俗学林”的价值
涂石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东方民俗学林”:《钟敬文民俗学论集》、《顾颉刚民俗学论集》、《江绍原民俗学论集》、《周作人民俗学论集》、《黄石民俗学论集》、《刘魁立民俗学论集》受到读者欢迎。
我国民俗学虽产生于五四前后,至今有将近百年历史,但前进道路曲折,早期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未被系统地整理出版过,而他们学术上的成就及其影响也尚未被学术界和一般读者所认识。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复苏,高等院校民俗学课程的开设,广大师生和文化学术界越来越感到出版界应有一套反映我国百年来民俗学领域最重要科学成果的丛书问世,“东方民俗学林”六种正是应运而生的这类标志性图书。
中国民俗学运动初期,涌现出大批人物,顾颉刚、江绍原、周作人、钟敬文、黄石、董作宾、茅盾、赵景深、容肇祖、常惠、胡适等是其中代表人物。“东方民俗学林”收入了影响较大的顾颉刚、江绍原、周作人、钟敬文、黄石五位,加上当代的刘魁立,他们的论著都具有公认的理论上较为成熟的权威性特点,又各具鲜明的学术个性。顾颉刚民俗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新史学有独特创建,又以新史学家的眼光和手段使我国民俗学在发端及奠基之时即立于一个高起点之上。他是从戏剧和歌谣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并用民俗学的材料去印证古史,作为历史研究的辅助而研究民俗学的,论集收入《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吴歌小史和神道与社会研究等著作。江绍原是三十年代“杭州民俗学会”、“杭州中国民俗学会”创建者之一。他在礼俗迷信、宗教、占卜等研究方面作出了显著成就,他虽应用了英国弗雷泽的理论研究中国民俗现象,但他研究的结论仍是中国的,做的还是中国的学问。周作人重视国外理论的引进,强调民俗学研究于民族发展之重要,昭示民俗学研究之方法与途径,集中论文涉及神话传说、童话、歌谣、妇女、儿童、哲学、信仰、语言、文学与社会民俗等方面。黄石早在二十年代初就投身于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领域,翻译、编译出版了家族制度和神话的著作,发表了大量民俗学方面的论文,尤其在妇女民俗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其研究特点在于既注重利用文献资料做历史考察,也注意尽量利用田野调查的材料;既注意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理论,又专注于中国本土的民俗事象的研究,他擅长用心理学、比较研究法、考证法探讨种种民俗的历史线索,追寻其动因。他是当时民俗学运动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论集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这一学术面貌。钟敬文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了民间文艺学理论,八十年代提出了民俗学结构体系,九十年代考察了五四时期重视口头文学、宣传通俗文艺、提倡白话、推行国语、搜集整理民俗资料等事象,创立了民俗文化学,所收论文概括了著者从事民俗学活动七十年的学术面貌。他是我国近百年来理论贡献最大的一位民俗学家。刘魁立民俗学论集收入他的民俗学、民族文化学、西方原始文化名著论文,其论著特点是学识渊博、学风严谨,长于思辨、见解新颖。
“东方民俗学林”所收我国民俗学运动百年来的六位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勾勒了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展轮廓,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观点、流派和风格。这些著作表明中国民俗学已从描红期,步入成年期,走向世界,形成了中国民俗学派。他们无论在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或是在考察民俗现象的方式上、叙述民俗文化的态度上,都表现了民族性格和独创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