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良史宜工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0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治学漫笔

良史宜工文
□田居俭
当前,全国正在大兴勤奋学习之风。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努力学习理论、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历史。领导干部把历史列为必修课,使笔者又想起历史学界一个久议未决的问题,即如何让历史走出历史学家的书斋,成为亿万人民取鉴明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精神动力”。
无庸讳言,历史学界以外的读者,对历史著作多有隔膜。即使是应该写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史,应该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他们也觉得不合口味,冷落疏远。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历史著作艰深晦涩,不注意深入浅出;重质轻文,不讲究辞章文采,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试想,佶屈聱牙,殷盘周诰式的“天书”,怎能使普通读者展卷披阅,爱不释手?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历史学家应该改进写作方法,转变文风,把“良史工文”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发扬源于《左传》、《史记》的中国史学撰述传统。这个传统,就连主张文人不宜修史的清代学者章学诚都予以赞同。他在《文史通义·史德》中说:“夫史所载者事也,史必藉文而传,良史莫不工文。”又说:“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可见文之于史,是何等重要。回顾古今中外史坛,文采炳焕的历史著作是不乏其例的。
马克思所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阐释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理论著作,又是评述法国一八五一年十二月路易·波拿巴政变的历史著作。同时,还是思想深邃、文笔优美的散文华章,其中剖析波拿巴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时对小农阶级特征的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这是人数众多、经济上彼此分散孤立的小农阶级。“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无论是通过议会或通过国民公会。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这是政治上软弱、既是一个阶级又不是一个阶级、情愿把命运交给他人主宰的小农阶级。波拿巴这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正是利用这种条件才使政变得逞的。如此精辟的分析辅之以如此精彩的表述,必然会引导人们读之思之,渐入佳境。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写过一篇《内蒙访古》。这篇论文从古代游牧民族两千多年的活动轨迹中破译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秘密,科学地总结出一条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规律,即游牧民族何以大多立足呼伦贝尔草原而后由东向西走上历史舞台?作者不是靠惯常那种正襟危坐的论述,而是凭借勾勒山川风物来探研社会沧桑,并使两者相互辉映。比如,文中将整个内蒙古喻为“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将呼伦贝尔草原喻为“这个历史舞台的后台”,把游牧民族在这里厉兵秣马入主中原比做“打扮好了”“走出马门”去“敲打长城的大门”,等等。尤其令人击节称道的是,在行云流水般的娓娓叙述中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结论:“两汉与匈奴,北魏与柔然,隋唐与突厥,明与鞑靼,都在这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直到清初,这里还是和准噶尔进行战争的一个军事据点。如果这些游牧民族,在阴山也站不住脚,他们就只有往西走,试图从居延打开一条通路进入洮河流域或青海草原;如果这种企图又失败了,他们就只有跑到准噶尔高原,从天山东麓打进新疆南部;如果在这里也遇到抵抗,那就只有远走中亚,把希望寄托在妫水流域了。”这种形象具体、富于艺术魅力的叙述,定然令人赏心悦目,百读不厌。
当然,“良史工文”要警惕矫枉过正,切忌华而不实,以辞害意。只有文质并重,珠联璧合,方是上乘佳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