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封山植树退耕还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4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封山植树退耕还林
  雷加富
  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灾后重建、根治水灾的战略措施。在中央提出的灾后治理方针中,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首位。这不仅是对我国根治水患作出的重大决策,也为我国整个生态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1998年之所以发生如此严重的洪水灾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雨量大而且持续时间长;二是土壤连年大量流失,导致河道、河床抬高,调洪、蓄洪能力大大减弱。而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河道、河床抬高的根本原因则是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
  森林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研究表明,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比裸露地高7倍。森林犹如巨大的水库。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如俗话说的,“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水多它能吞,水少它能吐。”
  森林还有显著的防止土壤被冲刷的作用。以三峡库区的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等为例,当它们的覆盖率在90%以上时,土壤流失量为每平方公里500吨以下;覆盖率降到50%至70%时,土壤流失相应增加到每平方公里2500到5000吨;当覆盖率下降到30%以下时,则发生强烈流失,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达到8000到13000吨。对森林的破坏势必增加泄入江河的水量,并使河床淤积,抬高江河水位,从而使洪水暴发的可能性大增。
  由于历史上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到九十年代初,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由历史上的80%,减少到10%左右。经过近年来长防林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2%。森林资源的破坏加之对坡地的不合理开垦,更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调蓄洪水的能力大大降低。长江流域已建成的各类水库中,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库容12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12座库容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目前,长江几乎已成为继黄河之后又一条更大的“地上悬河”,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
  针对造成洪水灾害的这一症结,中央明确提出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的果断举措,可谓切中要害。封山植树包括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两方面内容。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加上国家资金比较紧张,因此,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江河源头、河流两岸、路渠两侧、湖库周围、石质山地、风沙干旱区、高山陡坡地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及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采取以封山育林为主的办法,全面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发展公益林,是最经济有效,最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木材消耗量急剧增加。据预测,到2000年,国内每年商品木材需求量约为1亿立方米左右,而国内木材的供给量仅为6390万立方米。我国山区面积大,山区贫困人口众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林木生长,且地势平坦、水土不易流失的地方,采用高集约经营的办法,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各种经济林等,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而在根本上缓解对天然林的采伐压力。
  退耕还林,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措施。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使泥沙淤积,导致江河水位上涨形成洪灾,不仅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导致严重的生态恶果,陕、鄂、湘、黔等省土地的石化面积每年以5%到7%的速度迅猛扩展。许多山区的土壤已被冲光,岩石裸露,彻底丧失了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出现山川俱毁、无土可流的可悲局面。实践表明,森林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水患灾害,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据专家测算,林网内一般可增产粮食10%—20%。从这个意义上说,退耕还林实际上是为农业树立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