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特殊的传媒桥梁——中国记协对外交往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9
第4版(要闻)
专栏:

特殊的传媒桥梁
——中国记协对外交往回顾
新华社记者潘筱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接踵而至,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向海外读者展示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的勃勃生机;同时,一大批中国记者也走出国门,将外界的精彩呈现于国人面前。
“作为中外记者交流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中国记协堪称一座特殊的传媒桥梁。”记协书记处书记梁贵和说。
自1980年恢复活动以来,中国记协本着“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广交朋友、主动宣传”的原则,和100多个国家的新闻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往,至今共接待和组织了约1000个团组、近5000人次来访和出访。
今年,记协对外交往的积极势头有增无减,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东盟新闻研讨会成为这种势头的最好注脚。这是记协首次举办大规模国际会议,吸引了来自9个国家的代表,他们就如何发挥媒介作用,促进亚洲经济发展进行热烈讨论。
中国记协努力使“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们都了解中国”,梁贵和说。去年,希腊派记协代表团首次访华,众多记者在惊叹“百闻不如一见”之余,回国后作了大量文字和图像报道,在希腊掀起了一阵“中国热”;而曾在希腊接见过中国新闻代表团的希腊议长在访问西藏后,更是发出了“不应对他国事务指手画脚”的呼吁。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固然为中外新闻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良好前景,更重要的是,它初步改变了中小国家涉华报道主要转发英、美等西方国家消息的局面,对于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真实形象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记协力争为来华的记者提供宽松自由的采访环境。”梁贵和介绍说。“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开始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认识中国。”众多世界知名刊物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法国《西格玛》图片社、日本《朝日新闻》等每年都派记者来华采访。这些有影响的刊物的对华报道总体上比较客观、积极,这无疑对全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亚洲分社社长万森访华后认为,“许多西方记者只是抓住中国社会消极的一面做文章,这完全是错误的。”他希望他的文章能“唤起人们对中国的再认识”。
美国《费城问询者报》专栏作家鲁宾走访了自己挑选的农村家庭后,心服口服地说:“看来你们(村民选举)的工作确实做得不错。”
在各种交流和合作中,中国新闻界代表和各国新闻界人士广泛交换新闻自由和新闻属性等方面的见解。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东盟各国一直保持着密切接触,双方人士一致认为“新闻应该引导社会向积极方向发展”。同时,频繁的对外交往使中国记协和各国新闻界之间增加了互信,增进了友谊,有力地促进了双边友好关系的发展。
1999年将是新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年,中国将迎来建国50周年和澳门回归。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着世纪末的中国。无疑,将有更多的中外记者跨过中国记协这座“桥梁”,向人们传递桥梁另一端的消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