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创伤在这里愈合——记北京积水潭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0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创伤在这里愈合
——记北京积水潭医院
本报记者丁伟
到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采访,正赶上科里组织团员青年集中学习,电视里播放着介绍烧伤科40年历史及科研成果的录像,老教授孙永华“现身说法”,结合自己几十年临床科研的实践经验教导年轻人: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所追求的事业中去,做一个成功的人。
在我国,烧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50年代末期的事。1957年7月,开院仅1年多的积水潭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烧伤抢救组。从那时到现在,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共收治各类烧伤患者1万多例,200多位烧伤面积达80%以上的病人在此康复,其中包括12位三度烧伤面积超过90%的患者,治疗病人数量、治愈率、深度烧伤治疗技术等方面,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们逐步摸索出一系列极具特色的“看家绝活”,其中削痂疗法、血管游离移植、各种创新皮瓣移植、微粒皮肤移植四项技术,不仅推广应用于国内各大医院,而且被国际权威组织誉为对烧伤学具有革命意义的“四大发明”。近些年来,他们在深度电烧伤的治疗和晚期烧伤患者的功能重建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深度电烧伤的截肢率由原来的80%下降到38.9%,大创面修复与整形效果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截至目前,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拥有3个病区80张床位,建起了2个研究室和1个皮肤库,成为我国烧伤医学的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之一。
手是人体最复杂、灵巧的四肢器官,内部血管和神经组织密集而细微。由于与外界接触频繁,手极易受到损伤。据统计,在肢体创伤疾病中,手部创伤占1/4强。从50年代开始,在著名手外科专家、工程院院士王澍寰等人的带领下,积水潭医院手外科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手部创伤的治疗和科研水平一直处于国内外领先位置。针对开放损伤术后多感染的问题,他们在国内最早自行设计、制作出非常实用的清创术专用设备,创立了一套高标准的清创原则和方法,在基本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使术后伤口感染率锐减;他们一改扩创、创面闭合分开实施的传统,使慢性骨髓炎一次手术即可治愈的愿望成为现实,为骨髓炎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1毫米以下小血管吻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大量断足、断手、断肢、断指再植手术,断指、断肢再植成功率高达96%。由于对手部创伤学的诸多贡献,积水潭医院手外科被卫生部认定为全国骨科医师进修中心之一,先后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1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很多人已成为我国手外科界的权威和独当一面的名医。
见到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任王满宜时,他刚从手术台上下来,脸上挂着倦意。他介绍说,治疗骨折有3个关键环节,即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其中固定是中心环节。1984年,在创伤骨科专家、院长荣国威等人的倡导和主持下,他们与国际创伤骨科权威机构AO组织合作,在国内率先引进先进的内固定技术,使骨折治疗效果大幅度提高。近5年来,他们平均日急诊量达100余人次,每月完成骨折手术350多例,累计治疗骨盆折断、髋臼患者100多例,优良率达84%,居国内领先水平。
创立于1997年的脊柱外科是积水潭医院最年轻的科系。年仅40岁的医学博士、副院长田伟从日本引进先进设备和治疗方法,在各种脊柱、脊髓疾病的检查定位、减压手段、固定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他们在国内率先采用刺突纵割式颈部椎管扩大人工骨桥成形术、颈椎前路减压珊瑚人工骨植骨钛钢板固定术、颈1—2侧块间螺丝钉内固定术等技术,治疗高位颈椎先天畸形、半脱位等病症,取得了令国内外同行称道的佳绩。
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中,包括烧伤在内的创伤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学科。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各类创伤疾病正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进一步发挥跨学科协作优势,改进现有治疗技术,发明新的治疗方法,以降低创伤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这是摆在积水潭医院1800多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也是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厚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