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友谊村靠劳务输出富起来了,但仍有百分之十的贫困户,村委会主任朴元奎认为——要重视帮助贫困户增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3
第2版(经济)
专栏:关注农民增收

友谊村靠劳务输出富起来了,但仍有百分之十的贫困户,村委会主任朴元奎认为——
要重视帮助贫困户增收
本报记者夏珺
关注农民增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太平区民主乡友谊村的情况有点特殊。特就特在它是个朝鲜族聚居的村,1300口人,90%是朝鲜族,其中一半左右跟韩国人沾亲带故。于是,劳务输出就成了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出路。
村委会主任朴元奎介绍,全村近400个劳动力,输出的劳力有300来人,国内输出地有哈尔滨、大连、青岛、北京等,国外以韩国为主,也有去日本、俄罗斯、美国的。出去干什么的都有,有承包建筑工程、开饭馆的,也有到宾馆、饭店打工、做小买卖的。记者问起农民人均收入情况,朴主任面露难色。他说,去年上报的数字是3400元,真实收入没法算。比如去韩国打工,前几年每年挣上10万元(人民币)不算啥,这两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挣5万元我想总是可以的。
友谊村靠赚城里人、外国人的钱先富了起来,似乎农民增收问题不突出。但富了以后也引发了新的矛盾。朴主任说,有的富户拿出几百万不带眨眼的,可有些穷户仍然住着旧茅草房,虽不缺吃穿,但罗锅上山前(钱)紧。穷户虽说只占10%,但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不能眼看着他们过穷日子呀!
据朴主任介绍,村里为了帮扶这部分贫困户,主要采取了4条措施。一是对贫困户实行特殊政策,提留统筹全免。二是帮助他们牵线搭桥,联系劳务输出,如办成了,村里给垫付“盘缠”。三是实行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特别是对那些身体有残疾或智力有障碍的户,负责联系的党员、干部帮他们种地。四是投资200万元,建了一个小炼油厂,刚刚开业。这是友谊村办的第一个企业,主要安排贫困户的劳力就业,帮助他们开辟农业之外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吸纳了周围乡村的一些剩余劳动力。
朴主任掰着指头对记者说,像我们这地方,一个劳动力全年在地里干农活80天足够了,时间多富余呀!只要人勤快,多想点办法,挣钱的道道总是有的,还是那句老话——自己的梦得自己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