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勃朗峰隧道惨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3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勃朗峰隧道惨剧
本报驻法国记者马为民
这完全是巧合。就在北约发动空袭南斯拉夫的同一天,连接法国和意大利的勃朗峰公路隧道发生一场火灾惨剧,至少40人罹难,经济损失严重。连续10天当中,这场“地下惨剧”一直是此间电视台紧接北约轰炸之后的第二条重大新闻。这个南欧交通咽喉要被迫关闭一年。
3月24日近11时,比利时一辆载重卡车在长达十多公里的隧道正中起火,车上装有12吨面粉和8吨人造黄油。相近的卡车随即着火,其中3辆装载的分别是纸张、轮胎和很可能是氯制品的化学物资。顷刻之间,25辆载重卡车、8辆小汽车和1辆面包车全都卷入火海。温度猛升至几百摄氏度乃至1000多摄氏度,沥青路面烧成灰土,化作浓浓黑烟,洞壁的石板和顶板的混凝土在高温下脱落。消防人员多次试图进入事发路段,均告失败,有的甚至还成了营救对象。两天之后,消防救护人员才冒着生命危险抵达事故中心,又过了一天才将大火扑灭。现场惨不忍睹:汽车车架已熔化变形,遇难者的尸体已经烧成灰而无法辨认。不过,那位比利时司机侥幸被及时救出。
在救灾中,54岁的法国消防队员乔治·托塞罗把呼吸器让给了同事,不料自己随即窒息,以身殉职,意大利一位救护人员也英勇献身。起初以为营救出十多个受害者的是这位意大利人,后来才查清是法国的隧道巡视员帕特里克·德乌阿苏。《费加罗报》找到他,问他为何不肯讲出真相,德乌阿苏说:“这并不重要,我不愿意抹煞我的死去的意大利同事的功绩……我为失去他而非常悲痛。”在记者一再要求下,这位44岁的男子汉才哽咽地讲述了救人过程。当提到这样做要冒生命危险时,他回答说:“是的,但这是我的责任。如果明天要救人,我还会这样做。我拿的就是这份钱。”
勃朗峰隧道是根据法国、意大利和瑞士3国的一项条约于1959年动工开凿的,1965年交付使用,迄今已营运35年。隧道全长11.6公里,约2/3在法国境内,由法意两国共同管理。关于这场惨剧,当地检察官已决定以“过失杀人罪”起诉责任者,交通部也已展开调查,5月31日将提出报告。目前对事故还没有正式结论,但从十多天来报刊的分析看,有些教训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隧道本身的缺陷。通风及排烟能力和排除事故的速度被认为是隧道安全的两大要素,而这条隧道由于地形条件和当年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先天不足。隧道上面是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中间无法开凿通风井和疏散井,它的通风系统是在隧道下面。长达十几公里的隧道靠两端通风,通风能力显然不足。而且,一旦中心发生火灾,两端式通风还可能助长火势。另外,它没有平行的辅助隧道,本身仅8.6米宽(现在的隧道通常宽10米以上),双向行车道不足7米,无法布置疏散通道,遇到事故很难展开救援。
为补救这些缺陷,近十年增设了辅助通风设备,安装了自动报警设备,每300米布置摄像机、电话和报警按钮,每100米安放两个灭火机,每600米设置一间能容纳45人的躲避室(共18个,总共能容纳810人)。然而,这些设施似乎并没有经受住这场大火的考验。
其次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事故发生后的头55个小时,勃朗峰隧道和高速公路公司居然说不清楚当时隧道内有多少车;关于遇难人数也是一天一个样,起初说是4人,直到28日才说至少是40个。当地消防机构说,它去年曾在一份报告中提醒过公司,说隧道的排烟能力不足,如果中心地段出事,将很难展开救护,可是公司方面说没看见过这份报告。另外,公司去年没有组织过一次消防演习,购进的新型呼吸器不会用,至今还原封未动在那里扔着。一位退休消防队员说,他在公司干了25年,只参加过两次演习。
此间报纸还说,隧道公司的董事长职位是份“闲差”和“肥缺”。每年总有近两百万辆汽车排着队来送钱,营业额是铁板钉钉,管理似乎就是收收养路费,历来的当权者总是把它赐给自己人。如今“大意失荆州”,这将促使人们重新掂量“管理”二字的分量。
另外,公众方面的隐患也不少。比如关于隧道运输的违禁品,规章有明确规定,但执行很不严格。这场大火的温度怎么能达到1300摄氏度?很难说没有违禁品。再比如,这条隧道对车速和行车车距都有限制,可遵守的人不多,追尾成了家常便饭。
这场惨剧之后,官方除宣布关闭隧道1年外,还决定加速修筑都灵—里昂高速铁路,并且考虑仿效瑞士的做法,用火车托运载重卡车过隧道,巴黎则开始思考它的市区隧道的安全问题。
(本报巴黎4月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