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从“下课”声不绝于耳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5
第8版(体育)
专栏:体坛絮语

从“下课”声不绝于耳谈起
刘小明
中国开展职业足球联赛已进入第六个年头,绿茵场上创新的技战术尚不多见,赛场之外却有不少“创新”。其中一例便是发明“下课”之说。今日的中国球迷,大概没有不知道所谓“下课”指的就是教练下台,这一流行说法基本上为中国球迷独有,并不延伸至境外。
球队是否更换教练,何时换人,这本属于球队及其主管者的自主权;教练想不想干,也有自己选择的自由。然而,当今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和教练员面临的却是一种身不由己、很难自主的氛围。不管水平多高、多有名气的教练,“国产教头”也好,洋教练也好,只要输上几场球,便开始被“下课”声包围。像率领申花、万达夺过甲A冠军的徐根宝那样有名的“足坛硬汉子”,也忍受不住这种噪声,申请辞职。
其实,高喊“下课”的不少球迷心中,并非不知道频繁更换教练对于球队弊大于利。中国足协主席袁伟民在上月初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随意炒教练,搞短期行为,不安定的足球环境,不稳定的教练队伍,如何能带出高质量的训练和高水平的队伍,中国足球水平怎么可能迅速提高。
道理已经讲得很清楚,球迷不是不明白,为什么今年甲A联赛开始后,又掀起一阵阵“下课”的起哄声呢?难道球迷不爱护自己喜爱的球队,难道他们不想看到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那一天?笔者认为,既然乱炒教练这一弊端是实行职业化后出现的新问题,光从加强教育、提高认识方面做工作不见得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只有从尚不完善的职业化体制上找出原因,从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着手,加上媒介配合,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足球氛围和发展环境。
试举一例。我们对比一下中外职业体育俱乐部,可以发现中国的俱乐部大多数冠以一家或多家企业的名称,而欧美那么多职业足球、篮球俱乐部,却很少有用企业名字冠名的。人家那些大企业赞助体育,可以冠名一项赛事,做一些场地广告、运动服装广告,即使出资办俱乐部,并不一定冠名,而是投资经营。中国的职业俱乐部实际上多数还处于企业出钱、体委管理的职业化初级阶段,企业得到的回报就是冠名。既然球队冠上企业的名字,也就成了企业的形象(而不是产品)之一,球队的输赢直接与企业形象有关,出钱的企业老板当然在乎球队的输赢。只赢不输,企业当然风光,若连着输或者降级,岂不砸了企业牌子。这种现状难道不是造成我们的俱乐部易犯急功近利毛病的一个原因吗?
职业体育俱乐部不仅是个广告载体,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实体,既需要按照体育竞技的规律建设,也要遵循现代企业的经济规律发展。只有当我们的职业体育联赛和职业俱乐部不断完善,建立了一套能够自我发展的良好体制和机制之后,那种属于改革初期的躁动才会渐渐平息,球迷的心态才会转为正常。
另一方面,已运转多年的西方职业体育体制并非十全十美,其中弊端也不少,典型的问题便是商业主宰体育,他们的职业体育圈内,选手、教练、经纪人、老板甚至媒体,为了营利往往不择手段,不负责任,使体育的纯洁性和人类通过体育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受到玷污,使体育明星的全身及灵魂染上铜臭味。不少西方职业运动员宁可不参加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也不愿意放弃哪怕小小的商业比赛,在他们心中,赚钱比为祖国争光更重要。
对于国外发展体育产业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对他们职业体育体制中产生的弊端,中国体育在职业化道路上应力求避免,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与全社会两个文明建设相符合的体育改革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