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建设南开办出新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建设
南开办出新特色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刘庆禄、都兴强报道:南开大学瞄准社会需求办学,不断强化学科建设进行专业调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使这所具有80年历史传统的老校保持了旺盛的活力,走出了一条既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又具有南开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南开大学对专业设置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整。80年代中期,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南开大学在国内综合性大学中率先设置了金融、国际金融、农村金融、保险、旅游、管理、审计等专业。他们主动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办学,争取到办学经费3000万元。“适销对路”的南开毕业生一度成为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俏货”。正是他们,形成了创办和发展保险行业、金融行业、证券行业以及精算专业的一支生力军。深圳证券行业骨干有一大批是南开的毕业生,他们参与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南开大学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把目光集中到下一个世纪的人才需求上。1998年,根据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又对原有专业进行了整顿,由原来的59个专业压缩为44个,拓宽了专业口径,同时增加了材料化学、通信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一批“前沿”专业。在此期间,南开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也迈出了一大步。他们在成功地将天津外贸学院并入后,抓住机遇,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争取到了5亿元办学经费,建立南开大学泰达学院;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将爱知大学的“现代中国学部”整体搬到南开,由日方投资建造了“南开爱大会馆”;与摩托罗拉、太阳公司、拜尔等一批跨国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交流关系。
建立新专业不是追风赶浪潮。南开大学始终坚持“让理论顶天,让实践立地”的原则,注重发挥自己的长处,所建新专业都是凭借南开多年形成的化学、数学、物理、经济等这些“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的优势,以坚实的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石。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使理论能够“顶天”,南开大学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吸引世界一流学者加盟南开,以外促内,不断提高南开基础学科学术水平。数学大师陈省身创办的南开数学所成为我国高校首家立足国内培养数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南开创办的理论物理研究室,成为南开与世界物理学前沿对接的窗口。此外,南开还与北美精算协会合作,率先开办了精算研究班,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合作开办了房地产学研究生班,与美国坦普尔大学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交通经济研究所。近10多年来,南开大学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大学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关系,其中和国外著名一流大学合作项目达上百个。
脚踏实地为社会服务,是在市场经济到来的新形势下南开大学对校内学科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994年原国家教委和天津市“共建”南开大学,从此,他们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向与天津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起来,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去年天津市确定的13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中,南开大学主持和参与的就占了5项。防伪材料与技术、农药、钕铁硼合金、高分子材料等一批成果,对天津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采油科研组与大港油田共同开发的采油微生物产品,就是针对大港油田原油流动性差、开采成本高这一难题而取得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合作过程中,南开大学向大港油田输送了两名微生物专业毕业生,帮助油田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丰富的科研实践极大地充实了教师们授课的内容,在实践中大有可为的“发酵工程”和“应用微生物”等课程,过去一直是比较枯燥的“冷门”,如今也成为深受学生们喜爱的热门课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