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超越狭小——荷兰印象(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2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超越狭小
——荷兰印象(上)
本报记者史宗星
惜别海牙的那一天,玛莉娜女士交给记者一个灰色小方盒。她说:“这是我们外交部的礼物,愿你永远记住这次荷兰之行。”归程中打开小盒,里面是一个不大的玻璃球,晶莹球体内映出一幅双面地图,一面为荷兰的地理方位,另一面把荷兰分为深浅两色,两部分面积相当,周围用英文写道:“若不是修建了拦海大坝,荷兰的半壁江山将泡在大海里。”回想起曾在鹿特丹附近亲眼目睹1800公里海坝的一部分,深感那宏伟的景象,荷兰人确实有理由感到骄傲。
荷兰很狭小(4.15万平方公里国土,1560万人口),资源也有限,但它创就了一份大业。
在鹿特丹登游艇向莱茵河口驶去,40公里航道两侧,码头一一相连,非常繁忙。这就是30多年一直位居世界第一大港的鹿特丹港。港务局的人说,为卫冕“世界冠军”称号,港区持续进行现代化改造,一是开辟深水航道,二是建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港已可同时泊纳400艘货轮,每艘货轮装卸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在ECT集装箱码头,我们看到了电脑控制装卸的场景:无人操作的吊车从船上将集装箱吊起,准确地安放在无人驾驶的平板车上,平板车下并无轨道,却能驶向任何指定地点,再由另一台无人吊车吊放到预定位置。一流设施和优质服务,使鹿特丹港生意日益红火。去年,亚洲金融风暴严重打击了国际贸易,鹿特丹港却没有“震感”,全年吞吐货物3.16亿吨,是个好年景。
在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总部,主人请我们看一部名为《音乐与团队》的小电影,影片没有半句解说,只有交响乐队演奏与荷航职员紧张工作景象的频繁切换。不断变幻的音乐旋律,高效高质的各项服务,把这家老牌航空公司的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随后参观欧洲著名的阿姆斯特丹空港时,主人说,空港正建第五跑道,一旦启用,年客流量将由3600万人次增加到5000万人次。
在欧洲,在全球,荷兰都不愧为“交通大国”。它承担欧盟内40%的水运和25%的陆运,被赞誉为“欧洲门户”。
交通发达反映了贸易繁荣。多年来,荷兰一直居世界十大贸易国之列。其国际贸易产值占GDP的一半以上。它良好的商业环境,培育了飞利浦、壳牌、阿克苏、联合利华等诸多名牌跨国公司,吸引了近7000家外国企业在此落户。
荷兰农业同样被人称羡。那开阔的绿草如茵的牧场,倘佯其间的肥壮牛羊,以及大片大片整齐透亮的玻璃温室,展现着荷兰农业的发达景象。它的耕地极为狭小,但却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它年产牛奶110亿升,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它拥有全球面积最大和电脑化的玻璃温室,所产蔬菜的3/4销往国外;它向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多种鲜花,年创汇数十亿美元;它拥有世界最大的鲜花贸易市场,仅阿斯米尔一个拍卖中心的占地面积就相当于120个足球场,在电脑系统指挥下,日均可完成5万笔交易,并在24小时内将80%的鲜花运达世界各地……
最近两三年,荷兰的经济活力格外引人注目。当大多数西方国家经济滑坡之时,荷兰却是另一景象:生产率居世界前列,经济稳步增长,货币坚挺,通胀率控制在2%左右,失业率大幅下降,劳资关系和谐。于是,有人称荷兰是“欧洲的小老虎”;有人惊叹出现了“荷兰奇迹”,说荷兰人找到了发展经济的“第三条道路”。
对于“第三条道路”这个论断,不是短短几天走马观花就能弄明白的。但记者了解到,荷兰人为创今天的业绩付出了血与汗,遭受过挫折和灾难。它现今国土的1/5是从大海里夺来的,为此而奋斗了数百年。1953年的洪水,吞没半壁江山,于是才有了现今的“全国治水体系”。70年代遭世界石油危机冲击,荷兰经济曾陷于崩溃边缘;90年代头几年,经济再次陷入停滞。好在荷兰人具有从挫折中省悟、从灾难中崛起的能力。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当别的国家为种种难题苦恼时,荷兰人悄悄有效地干着自己的事情。或许,这就是创造“荷兰奇迹”的一个重要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