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做人民信赖的公仆——记军转干部胡家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做人民信赖的公仆
——记军转干部胡家印
顾月忠盛大泉刘明学
1998年3月,时任河南省永城市市委书记的胡家印调任商丘市人事局长。一时间,胡家印工作调动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许多人来到胡家印的家,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年逾花甲的石桂珍老大娘哭着说:“俺不想让胡书记走。他在永城把乱窝子治好了,把‘摇钱树’栽上了,俺想让他跟俺一块享享福哩。”
民心是金。究竟靠什么赢得人民如此信赖和爱戴?胡家印的回答掷地有声:“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
12年前,是年36岁已当了3年团政委的胡家印从部队转业回到了永城。和大多数军转干部一样,他没有被安排一个什么“长”,只是挂了个县委常委的头衔,干的是临时指定的活。可胡家印却把这个“虚职”看得很重。为了熟悉了解情况,胡家印一头扎进最基层。他坚持学中干,干中学,从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到企业管理,从科技教育到治污环保,从工人做工到农民种田……他一点点地“啃”,一点点在实践中体会。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住在群众家,和农民兄弟吃一锅饭,睡一个炕,一起抢收、犁地、播种、座谈,乡亲们亲切地称他是“地头常委”。
县委领导感到胡家印进入情况快,工作有思路,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很快让他挑起县委办公室主任的担子。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两年多,他又担任了县委纪检书记。
县粮食局是全县有名的烂摊子。前任局长玩忽职守,一次就被诈骗2万吨小麦,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在胡家印的建议下,县委对这个“败家子”就地免职。此举大得人心,大振人心,粮食局的工作很快出现了新局面。
胡家印任纪检书记3年多,按照党规党纪处分400多名犯有严重错误的党员干部,使全县的党风得到明显好转。这些人中,有的是有背景的,有的案子是“葫芦案”,但都被他一一拿了下来。谈到体会,胡家印感慨地说:“‘公生明,廉生威’,这就是我工作的法宝。”
胡家印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更严。他有3个妹妹在农村,父母曾三番五次要求他给妹妹们找个工作,办理农转非。作为一名县领导,按说办这点事不算难,甚至都不用他亲自出面。可胡家印没有这样做。他耐心向父母解释:咱不论在哪儿做官,都要做得清白,老百姓都在看着呢!
胡家印工作干得出色,岗位也动得勤。从1993年8月至1998年3月,他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永城县改市后,又任市委书记。曾经为战鹰翱翔蓝天呕心沥血的胡家印,又在为永城的振兴腾飞而顽强拼搏。
永城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土地不薄,人也不懒,可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工业不发达,仍然是河南的贫困县。胡家印和县委“一班人”从永城实际出发,提出了富农强民、重工兴财、依煤兴城、科技兴市、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振兴思路。
经过4年努力,新城纵横城区的18条道路已拉开框架,批发市场已形成规模,商贸、流通日趋繁荣,90%的市直机关已迁入新址办公。而这一切,却是在国家仅给800万元钱的基础上,靠胡家印带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精心组织,靠永城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来的。
“光明磊落做人,脚踏实地做事。”这句话是胡家印为人做官的原则。凭着这个原则,他在1994年至1997年任永城县县长、县(市)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市)人民提前3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他也因政绩突出,连续3年被省里评为先进工作者;1997年政府给他记二等功一次;1998年初,他又被省委、省政府记一等功一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