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文化饭”很有可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6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文化饭”很有可吃
李志坚
文化作为一项能够创造利润的行业,在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久已存在了。
据史书记载,宋代就有大批的戏曲艺人在当时的金中都以表演为职业而谋生。到元代,大都的文化艺术更是呈现一派繁华,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戏剧大家,不仅创作了流传千古的作品,而且支撑了当时演出业和相关行业的兴盛。明朝移都北京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就形成并一直沿袭下来。辛亥革命后,政治中心一度南迁,经济中心在上海兴起,但文化中心仍在当时的北平。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现代文化企业、一批每年各有数亿元收入的文化事业单位。尽管就未来发展而言,其规模尚小,而且还不能自觉地运用市场机制,但从现代经济眼光看,这就已经是文化产业了。
认识往往落后于实践。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我们还没有形成“文化产业”概念。1996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在同年制定的《关于加快北京市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及1997年北京市第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提出要把北京建成“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这是我们对首都的文化认识的一个重要的深化和突破。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有的文化品种还需要财政补贴和社会赞助。但是,相当多数的文化品种是可以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作为产业来发展的。
北京发展文化产业有诸多优势,包括:北京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北京聚集着全国最高层次的许多著名大学、文化机构和团体;北京聚集着许多全国最优秀的文化人才;北京集结着全国众多的新闻媒体;北京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之地;北京是全国各城市中最大的文化市场;有着最强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层次最高的文化消费群;北京有着非常浓郁的文化氛围;北京正在高速发展的高新科技为现代文化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等等。北京把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已初现端倪的历史背景下,文化的消费将成为一种极大的需求,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文化作为一项强大的产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据说如今文化产业已经相当发达、其利润已成为国民收入重要来源的美国,在本世纪初,文化产业的登场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电影问世之初,被看做只有底层百姓才会光顾的“镍币戏院”,有点社会地位的人还不敢公开买票入座,而是天黑之后才压低帽舌悄悄潜入。而今,据说美国的影视业所创造的外汇收入已经仅次于航天业。这其间,有一条漫长的道路。
我们发展北京的文化产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需要一个调查研究、深化认识的过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计划委员会主编的《北京文化产业研究》一书,搜集筛选了大量重要的数据和情况,对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北京的文化产业,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见解和思路,其重要价值已经并将继续在实践中得到展示和检验。
(本文为《北京文化产业研究》一书序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