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清心如水自风流——访介居主人沈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6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斋三昧

清心如水自风流
——访介居主人沈鹏
毛同恺
沈鹏的斋号称作“介居”。他的印章亦为“介居主”,其常用章也作“三余”。“三余”者,即工作外业余之谓也。
沈鹏是当今如日中天的学者和书法家。真可谓“八方来鸿,求教,索题,聘顾问,授荣誉,艳欤盛哉”。然而,他的成就与盛名,却来自长期业余时间的勤学苦练。
爱因斯坦公有云: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信哉斯言。沈鹏的渊博学识、著述等身的成果和杰出的书法艺术,恰在于他业余中的拼搏奋进。
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半个世纪。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撰写出八十余万字的书画艺术评论文章,出版了名为《三余吟草》、选有三百首瑰宝的诗集,还有十几种书法集。对于书法,他曾写道:“我要是称得起‘业余’书法家该有多好!”他还有一常用章“方不障”。含义为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凭此信念,他博涉中外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社会学、心理学诸多领域,不断丰富与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遂成大家名儒。即使住院吊瓶,他仍手不释卷。他乐观赋诗曰:“吊瓶何事苦张扬,哂尔权充滴漏忙。我有灵犀通六合,尔当捷足退三江。恼人春色慵睁眼,入梦诗情委断肠。愧对白衣频嘱咐,贪灯开卷又清狂。”
现在,他身居要职,工作繁忙,社会活动难以应酬。难怪他的夫人殷秀珍教授心痛地说:“他的写作、读书和书法,都是业余干的。真是越老事越多,越老越忙。”闲暇之余,他偶尔下楼散散步,或操琴歌唱,或挥毫作自画像之类以自娱,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
他于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和学识来自其全面的文化修养。他提出的“书法艺术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书法观念变化的历史”,“呼唤书法创作的高度、情感的浓度以及技巧的纯度”的“三度”理论,基于他对中国书法历史与现状的全面了解和深刻分析。他既积极呼吁中国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又躬身力行,坚持艺术创新与传统相结合,书法创作与诗词意境相和谐。他少学颜、柳,中年始研二王、张旭、怀素、黄山谷、米芾、苏东坡、林散之,对艺术精益求精,力持“废纸三千犹恨少,新诗半句亦矜多”的自我信条,经过“朝涂夜抹几时休,汗水长年冰底流”的艰苦磨练,终使他的草书艺术达到潇洒奔放、飘逸超迈的艺术境界。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不断端正那种离开汉字,追求丑、怪、险的倾向,以及不求甚解、急于功利的浮躁情绪。
“心清如水”,这是悬挂其会客室的座右铭。他淡泊名利,怯于社会应酬。几十年来,他默默扶持残疾人致于艺术事业,曾捐赠社会公益事业达三十余万元,最后又支持其家乡中学二十五万元之巨。
“柱下倘能随老子,拼将岁岁赚三余”,这是他的名言警策。他不尚豪华,于北京简陋的普通居民楼的“介居”为满足,以俭朴为荣。他坦然写道:“我回到自己的天地,在又小又大,可大可小的‘介居’,因有不低的‘单位面积产量’而自慰,而怡然,恬然。”这对于那些追求豪华、整日沉湎于觥筹交错的豪宴和灯红酒绿的歌舞厅者,不啻是一面镜子和一付清醒剂。
清心如水,勤奋敬业,默默奉献,是沈鹏经久不衰之三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