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治好母亲河绿化两座山 山西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6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区市的奋进之笔

治好母亲河绿化两座山
山西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编者点评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山西省把治水、治山与综合开发、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结合起来,做到了标本兼治。这一做法值得肯定。
山西省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又是煤炭生产大省,水土流失、河源污染严重,如不及早治理,生产、生活质量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现在,全省提出“治好母亲河,绿化两座山”的口号,并付诸实施,确实是立足当前、事关后代的大事。我们相信,经过全省3000多万人民共同努力,三晋大地一定会再现“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的人间胜景。
本报太原4月15日电记者刘伟报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际,记者沿吕梁山,溯汾河而行,到处都能看到植树造林、整治河道的场面。山西省委、省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出“治好母亲河(汾河),绿化两座山(吕梁山、太行山)”的重大决策,得到了山西3000多万人民的积极响应。目前,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再造秀美山川的行动,正在三晋大地蓬蓬勃勃地展开。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的管涔山,全长700多公里,纵贯全省6个地市的27个县市区,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汾河水资源曾经十分丰富,早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汉武帝乘坐楼船溯汾河而行;从隋至宋、金,山西的粮食经汾河入黄河、渭河,漕运至长安,史书称“万筏下汾河”。直到50年代,《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中,还生动地描绘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景象。
然而,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这条滋养三晋人民的母亲河受到严重污染。汾河源头至太原,有70%的河段污染严重超标,太原以下500公里的河段,流淌的是黑水和泛着黄沫的污水,总体上已丧失使用功能。由于有涵养水源功能的森林植被大量破坏,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严重,汾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面积的42%。加之河堤年久失修,面目全非,洪水隐患异常严峻。
山西吕梁、太行两山相夹,黄河、汾河相间,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吕梁南北长630公里,东西宽180公里,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仅流入黄河的泥沙就多达2.7亿吨,为整个黄河中上游泥沙总量的1/3。太行南北长750公里,东西宽200公里,多为土石山坡,梁高地陡,土层浅薄。两个山区共有宜林荒山2200万亩、25度以上坡地700多万亩。共同的特点是植被稀少,气候干旱少雨,经济落后,大多数农民还没有稳定地脱贫。“治好母亲河,绿化两座山”作为山西有史以来最大的治河与林业建设项目,显示了山西省委、省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宏大气魄。
去年年底,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和省长孙文盛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冒着冬季凛冽的寒风,千里走汾河,历时近10天,看点百余处,实地考察了汾河流域治理和环境污染情况。他们随时停车取水样,到河岸附近的煤矿焦厂查污染,去老百姓中间听反映。面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现实,他们认识到,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生态环境。省委、省政府断然决定:苦战5年,一定要治好母亲河,让汾河的水清起来,让吕梁、太行两山绿起来,让三晋大地上空重现蓝天。
太原市在全省治汾的热潮中,走在了前列。在3个月的时间里疏浚河道16公里,河床清障量达179万立方米。榆次市努力把108国道晋中段建成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经济长廊,完成荒山造林2500亩,农田林网7万亩;该市还投资300万元,为公路两侧的树苗铺设了150公里长的灌溉管道,既保灌树苗,又使1500亩旱地变成了水地。截至3月,山西省用于治汾的投资已近3亿元,新建土堤563公里,完成土方工程量3170万立方米。同时还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采伐,25度以上的坡耕地正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200万亩、造林600万亩和全省4条主要公路干线绿色通道建设等浩大的绿化工程已在全省铺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