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好项目实在太难找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9
第2版(经济)
专栏:关注农民增收

四川省仁寿县碗厂乡上游村地处山区,增收主要靠企业。村支书代先禄说,村里准备再发展农产品加工,可具体搞什么还没定,因为——
好项目实在太难找了
本报记者江夏
代先禄,从生产队的会计,当到村文书、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村里大大小小的“官”都当遍了,又干了18年村党支部书记,“到现在每次选举,大家还是选我,推都推不脱”。说这话时,代先禄有些自得地眨着眼睛,他并不掩饰得到大伙信任的那份自豪感。
“仁寿是个山区农业县,我们上游村处在县的最边缘,全部在山里,离县城50公里,到乡政府也要走10公里。不光是偏远,而且全村1158人,只有692亩地,人均不到6分。所以,我们村原来是个很穷的村,条件很差。”
“那现在怎么样?变化一定非常大。”
“那当然,别的不说,过去我们村人均只有150公斤粮,95%以上农家住茅草屋,现在人均粮食450公斤,100%的户都住上了砖瓦房,楼房也在不断增加。人均收入嘛,虽然比不得平坝地,去年也达到了2300多元。”
“2300元的收入不都是地里来的吧?”记者想了解上游村农民收入的来源构成。
“是啊,我们人多田土少,光靠那一点地,怎么也不行。我们主要是靠乡镇企业。刚开始是靠本地的煤矸石和粘土资源,村里办了个耐火材料厂,生产冶炼用的耐火材料。这个企业最兴旺时有200多人。有了这个企业以后,村里才有钱建起四个提灌站,办了所学校,搞了五粮加工厂,全村的照明用电问题也解决了。”
“现在村里就不止这一家企业了吧?”
“是啊,现在全村有10家企业,4家集体的,其余都是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制的。”
“这些企业是不是可以安排村里的劳动力就业?”
“就是全村的劳动力都进了企业,也还满足不了需要,还得从外面招一些。一个劳动力在村里的企业做工,一年能挣五六千元。现在我们村的农民收入,7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
“现在这些企业情况怎么样?”
“不如从前,不太景气。主要是货款不好收,企业不敢多生产,产量受限制,企业效益就受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打算怎样增加农民收入呢?”
“对现有的企业该整顿的整顿,该改制的改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另外,我们准备再搞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新企业,搞一条龙生产,提高效益。比如加工魔芋等。但是到底搞什么,现在还没看准,正在考察之中。再办企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好项目难找啊。要干,也得经过论证,一定要根据本地情况,要稳妥地考虑成本、销路,还有利润问题。另外,我们还要在多种经营上多下些功夫,种蔬菜,种果树,养猪养羊养兔养鱼,只要能赚钱就行。增加农民收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但我们还是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做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