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国企里的“阳光行动”——湖南省长沙市221家企业实行“厂务公开”记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国企里的“阳光行动”
——湖南省长沙市221家企业实行“厂务公开”记略
邹蓬王国平黄必成
编者按:眼下,牵涉房子、票子、劳动就业、下岗分流、改制等切身利益问题是职工关注的热点,也是引发干群矛盾的症结所在。长沙市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拆掉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被群众称为国企里的“阳光行动”。“阳光行动”翻了企业的“家底”,掀了干部的“箱底”,同时也明了自己的“心底”,职工心平了、气顺了。
厂里办事处于“高度机密”状态,难免出现不公正和以权谋私的问题。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规范了企业领导干部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权力的滥用,为国企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长沙市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的做法,在短短的一年里便显示出光明的前程。它不仅密切了企业干群关系,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使职工从心底里感觉到企业是家,我是主人,激发出企兴我旺、企衰我亡的压力和动力。尽管它诞生的时日不长,还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国有企业里的“阳光行动”却无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如何防止企业权力运行异化?怎样有效地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长沙市寻找到一条顺应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的新途径,那就是对国有工业企业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厂务公开、民主监督”自1998年5月起在全市221家企业展开以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拆掉“隔心墙”架起“连心桥”
企业工资奖金分配,职工最担心“吃亏”,一旦把它公开,疑虑也就消除了。长沙市第二纺织印染总厂中层干部的工资奖金月月公布。由厂纪委牵头组成联合审计组,每月分部门逐人逐项进行审计,结果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一旦发现谁超标,便从每人月收入的20%调控资金中扣除。审计组1998年审计1997年收入时,发现有19名中层干部超标总计14568.71元,结果毫不客气按人扣除。长沙锅炉厂各车间的奖金分配,为避免个人说了算和滥用职权的现象,也实行奖励公开。各车间制定方案,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奖金总额及分配原则向职工公开。虽然分配档次逐渐拉开,由于透明度高,职工心悦诚服,无一人吵闹告状。
下岗分流再就业,是时下职工最关注、最敏感的热门话题。不少企业拿出“厂务公开”这个“法宝”,难题迎刃而解。长沙中南传动机械厂要下岗分流1151人,一时在厂里引起“轩然大波”。厂领导实行“条件、过程、结果”三公开。他们先将“下岗分流方案”初稿下发科室和车间,让职工讨论,然后根据收集的意见再提交职代会讨论、表决确定。方案出台后,又回到职工中间,每人都知晓主要内容和程序。群众可以“评头论足”。谁违背民主,搞少数人说了算,群众监督小组及时干预,并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查处。招聘竞争上岗也同样透亮。每次人事部门都将岗位数、条件、名额公布于众,采取“自愿报名、小组评考、当场投票、以票择岗”的方法,将录用名单张榜公布。目前这个厂下岗分流1151人,竞争上岗30人,职工心态平稳。难怪许多企业领导人发出由衷的感叹,对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理顺了干群关系,拆掉了“隔心墙”,架起了“连心桥”。过去遇到这些事情就头痛,现在轻松多了,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生产经营上了。
斩断“黑交易”堵住管理漏洞
企业经营者的独断专行,往往带来管理混乱,以至于决策失误。要想治好这个“毛病”,“厂务公开、民主监督”不失为一剂良方。这方面体会最深的莫过于长沙市化油器厂。1997年该厂领导正与某集团公司洽谈改制联营之事,没想到数十名职工联名上访,列举了原任厂长等人借联营改制,搬迁新厂址谋取私利,不顾职工利益“卖祖业”等几方面问题。长沙市有关部门组织的联合调查组马上进驻该厂,一时风言四起,人心惶惶。后来经调查组的认真调查核实,状告内容与事实不符,绝大部分是由于群众不了解情况而导致主观臆测和道听途说。职工平息了情绪,联营改制却“流了产”。这事给厂领导一个教训,事关全厂命运和息息相关的决策,离开群众去独立“神秘操作”等于给工作添麻烦。1998年10月,厂领导经过市场论证,为把工厂引向更光明的前途,再次商议与一集团公司搞联营合作开发。厂领导班子决定,将此项决策公开,让民主管理机制引入全过程,由职工监控,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和偏差。他们成立了项目和监督小组,将详细的实施方案向职工公布,并召开各种类型会议,向职工摆明决策的意义、条件、收益等,听取职工的质询,解答疑惑。然后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这项重大改革,自始至终都给职工交了底,个个心中明白,人人参与讨论,因此得到了全厂职工的拥护和支持。
企业的产品销售、物资采购供应、废旧物资处理和基建工程等工作,既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也是极易发生消极腐败现象的环节。假如把这些都公布于众,让阳光照射就会使“黑幕下的交易”销声匿迹了。浏阳市永和磷肥厂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实行“货比三家,定点采购”,并采取需求部门、项目小组、供应处、企营办、监察室“五堂会审”,同时每月以书面表格形式对大宗原材料、设备、配件、劳动用品等进行公开。提出5项承诺,发现高于同类物资的价格,追回所付款项。该厂1998年购进2000多万元物资均采用这个制度,节约费用144万元,并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
催使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咒”
在厂务公开中,长沙市21家企业对招待费使用进行了改革,采用了定点就餐、归口管理、统一结算、随时检查等措施,大都能做到手续严格,招待对象、支出费用清白,并在一年里2至3次向职代会报告,接受群众监督。他们算了一笔账,与以前相比,招待费用要减少10%—15%。
领导干部使用小汽车一直是职工关注的问题。厂务公开后,不少企业都对小汽车费用实行包干、超额自负、定点维修,减少了损失消费。长沙市正圆动力配件厂废除领导干部相对固定使用车辆制度,将车子集中归口司机班,类似于小型“出租车公司”。9名厂级干部及所管部门每月发400—600元“代金券”。当领导公务使用车时,到厂办开出派车单,司机出车后,与乘车领导结算车费,再拿“代金券”到财务部门兑换现金。“代金券”只适用于公务出车,超支不补,节余交公。这些办法遏制了公车私用和利用修车之机贪占企业钱物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许多企业负责人感触颇深地说:“实行厂务公开,如同在玻璃房子里上班。一举一动群众看得清,促使你有权不能独断,用权不能蛮干,自我检点公众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