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艺术界择业观念亟待改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6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在表演团体里,我们看到人员臃肿,无所事事;在艺术院校里,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为寻找职业而奔波,但艺术人才市场并未饱和。
艺术界择业观念亟待改变
本报记者刘琼
1月9日,艺术人才招聘会在北京沙滩(原文化部大院内)首扯招军旗,就有敏感的文人艺人竖起耳朵静观进展,更有媒体惊呼:“用市场方式调节艺术人才资源,意义不凡。”
相对于全国人才市场多数中介机构而言,艺术人才招聘洽谈会四百平方米的会场和三十个展位不成规模,然而首次亮相,即有二十一所不同层次艺术院校和几家中直艺术院团参与,九百三十四人进会,三百九十六人与招聘单位当场达成意向,二百二十二人申请进入艺术人才信息库。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任赵继昌无限感喟:“此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供求不对路
说来可悲,文化艺术人才中心1996年成立之初,原是配合中直艺术院团解决体制改革中“富余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可事隔三年,除最初从院团出来的一百九十一人把人事档案递交“中心”保管外,院团人事改革几无进展,“中心”的原始职能名存实亡。原因很简单,尽管从理性上许多人也承认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乃大势所趋,可是具体到个体的命运,绝大多数人还是本着单位能养一辈子的“信念”,“坚决不到社会上去被挑挑拣拣”。受编制所限,老人不走,新人难进,人员结构不断老化,业务尖子严重断层,艺术生命日渐委顿,院团为此叫苦不迭。
虽然中直艺术院团“人往哪里去”的渠道很难打开,但整个文化市场却急需大批艺术人才,尤其是综合性人才和边缘人才。一拨一拨的毕业生也不断地走出艺术院校,除极少幸运儿进了国家院团乐其业外,大批人还一直漂泊在都市苦苦寻找自己的事业和生存坐标。社会上一些虽非科班出身却拥有一技之长者,对艺术的追求可能更艰辛,也更渴求“给我一个发挥艺术专长的机会”。
市场见分晓
据了解,艺术人才市场于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以表演、美术、模特、文艺作品等专题形式举办洽谈会。艺术人才招聘会场还特设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展示舞台,招聘单位可当场考核,应聘人员可当场展示业务能力,为每一位来应聘的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为1999届艺术院校毕业生求职提供服务”的首届洽谈会上,中国歌舞团拟招聘二十名聘用制舞蹈演员,要了两个展位,考察百余人后,达成初步用人意向的有七十人,大大提高用人的选择余地和质量。3月27日的洽谈会虽以美术专业人才为主题,其他类应聘者也来了不少。武警文工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以及北京市的一些广告公司布设了展位,六百多应聘者中不断有人跑上展台展示画作、书法等,一百零六人与招聘单位当场达成意向协议。
在已办的两届洽谈会上,最受招聘单位欢迎的,是有艺术专长的艺术企业组织、管理等所谓新兴的艺术“边缘人才”。
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性社团、省市文化厅局尤其是社会办的艺术类企业构成了招聘单位的主体。“中心”副主任白永新介绍,在上述招聘单位中,艺术类企业最多,洽谈意向最明确,一旦碰到具备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基础和制作、组织等综合才能者,就能达成意向,所以洽谈成绩最好。
争做明星梦
人才市场显示,招聘单位对校园里热门的表演专业人才所需不多,而据调查,北京演艺界专职人员超过十万人,显然,市场已明显饱和。这令许多表演专业应聘者不是“只想留北京”就是要“钱多”的择业理想成为肥皂泡。与此同时,每年一到表演专业考试季,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都要被挤破门。今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仅招二十五人,而报名者高达一千八百人。有些家长为了送孩子上这些学校,甚至不惜耗费巨额资产,以期日后有所“回报”。这种现象着实令人忧虑。显然,不能直面现实的择业误区,导致艺术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社会资源和人才严重浪费。专家指出,应聘者必须拓宽思路,根据社会需要择业。
人才交流难
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艺术人才市场的经营之路并不顺利。由于商业运作能力不强,场地小以及宣传资金不足导致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的人才市场在经济收支上正呈负运转,几乎每一届洽谈会都要净赔六千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政策和体制不配套,作为文化部下属的专业艺术人才市场,本应首先为部属各艺术表演团体服务,但各中直院团由于受用人制度的限制,对洽谈会的反应大多冷淡,只有在用人机制上做了改革尝试的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拟进行尝试的中国歌舞团参加了洽谈会。赵继昌主任表示,尽管培育艺术人才市场困难重重,但也要咬牙办下去。他还充满诗意和信心地说,人才资源是最大的社会财富,谁拥有优秀艺术人才,谁将拥有满园春色。
但愿艺术人才市场充分交流的春天早日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