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政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9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财金访谈

一九九九年,我国为何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否意味着要放弃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请看财政部新闻发言人王军的回答。他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
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政策
本报记者李建兴
记者:请问,去年我国提出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王军:1998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难度日益加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二是我国经济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商品供需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供给型制约转变为市场需求制约,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居民储蓄倾向增强,物价持续走低,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明显。三是入夏以后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水灾。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果断地作出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投入、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和保持汇率稳定的重大决策,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这是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政策。
记者:1999年为何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王军:纵观1999年国际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慢,国际贸易环境更加趋紧,因此,扩大出口会更加困难。从国内情况看,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需求的制约,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低迷,这些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改观,而且国内需求的启动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今年中央财政支出规模减下来,将影响去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很难保持今年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压力很大,并且灾后重建、水利建设和水毁工程的修复任务非常艰巨,也就是说有许多大事非办不可。因此,无论是从国际经济环境,还是从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需要出发,都要求今年继续实行以增发国债、扩大支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
记者: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意味着要放弃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王军: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经济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政策,否则势必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一般标准,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受到财政能力的制约,是有风险的。因此,一旦我国经济环境趋好,就应及时减少以至停止财政的扩张性刺激措施。从中长期看,仍须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大力增收节支,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和发债规模,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这既是经济稳定发展的要求,也是财政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