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风云可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9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专家预测,未来10年是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频繁发生的重要时期,我国气象部门正努力提高预报时效和精度,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风云可测
王政孙明新
3月中旬持续数日的阴雨天气,令北京西郊四季青乡李占农大爷望着蔬菜大棚愁眉紧锁,“事先要有个预报就好了!”
由于空气湿度大、光照差、无风,棚内湿气难以散出,他的大棚黄瓜两成得了霜霉病,还有1/3根枯死亡,往年每棚500公斤的收成只落了20多公斤。据介绍,病虫害已使京郊19万亩温室大棚减产成为定局,预计每亩收入将由3000元减少到1000元。
其实,这只是气象灾害的一个缩影。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其中气象灾害占各种自然灾害的70%以上。据统计,1990年至1996年,我国气象灾害损失由616亿元上升到22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6%。1998年,由于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全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是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频繁发生的重要时期,拒绝气象骚扰,已成为人们迫切的呼声。
准确预报香港回归前夜北京无雨,提前三个月对长江流域洪水作出预报……我国气象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短
“北京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纽约的天空就会下雨”,人们常用这句夸张意味很浓的话来形容天气系统的复杂。我们也常常引用古人“天有不测风云”的感慨,来掩饰自己在气象灾害到来时束手无策的尴尬。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天气预报人员有了可以在陆地、空中和空间轨道上监测气象变化,及时对灾害性天气作出预报的气象监测系统。“天有可测风云”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目前我国发布的天气预报都是24小时或48小时,顶多也就一个星期,而且随着时间的拉长,预报的准确度就相应降低,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气象预报水平还不高?
中国气象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章国材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1997年6月30日晚,计划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香港回归通宵晚会。可是当时正值北方多雨季节,国外一些预报都说这天北京有雨。中国气象局组织专家分析了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各种天气图表和资料,作出“晚上晴间多云,无雨”的预报。当天早晨,天降大雨,人们捏着一把汗,到中午,雨真的停了,一切按原计划顺利进行。
同年8月18日,11号台风在浙江温岭登陆,由于气象部门提前35小时发布了台风紧急警报,浙江省政府疏散了143万群众,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997年,青藏高原发生大雪灾,根据对青藏高原积雪与汛期旱涝关系以及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多年研究,1998年3月,中国气象局提前三个多月作出了长江流域洪水的预报……这些预报有力地帮助人们科学决策、战胜灾害。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拥有多普勒雷达、气象卫星、地面及高空观测网站在内的布局基本合理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开通了覆盖全国大部分县市的气象信息网络。1991年建立的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使我国步入了世界少数几个开展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先进国家行列,极大地提高了气象预报的时效和精度。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已比80年代提高了5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缩短至几年,特别是中短期天气预报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与国外差距不大,预报服务做到了基本无失误。
研究表明,一份气象投入可以产出40倍甚至100倍以上的效益,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气象服务大有可为
据报道,美国有个“天气频道”,通过与美国国家气象局合作,向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全天电视气象服务,15年来,它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收费有线电视频道之一。英国有家“出卖天气预报”的公司,通过对太阳活动的观测研究,预报未来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天气。
一项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气象服务投入与产出效益之比为1∶40,经济发达地区可达到1∶100以上。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不仅成为人们与天抗争、减少损失的有力武器,而且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好帮手。目前,我国气象服务领域已经拓展到工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环保、海洋、保险、旅游、体育等100多个行业,服务面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大门类,在广度、深度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为农业服务的效益更占了44.8%。
然而,由于大气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其活动不仅涉及大气圈本身,还通过能量与水分的交换涉及地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十分复杂,气象预报的水平与防灾减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月、季、年等时效很长的预报,准确率还不太高,这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正是为了从机理上探索这一难题,去年5月,中国气象局与中科院、国家海洋局等35个单位联合开展了“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南海季风试验”、“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以及“华南暴雨试验”,目前已处于对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阶段。“四大气象科学试验”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掌握影响我国季风系统的各种变化规律,而且有利于弄清整个亚洲季风区域及全球大气能量、各种形态的水分在海、陆、气之间循环变化的规律与特征,从而提高我们对天气气候的预测水平,提高防灾能力。(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