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高考怎么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7
第7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高考制度不仅影响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而且对中小学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而被称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是,高考制度关系着一代代青年的发展和前途,直接关联千家万户。20多年前恢复高考,举国上下震动,为国家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材,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今天,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考改革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今年和近几年高考改革的有关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教育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小组组长、高校学生司司长瞿振元,请看——
高考怎么改
本报记者董洪亮
坚持高考改革高考
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断然废止“文革”中以权力和出身为核心的“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招生模式,恢复停滞了11年的高考,其基本原则是“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为广大青年入大学深造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20多年来,通过高考,全国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英才,许多高校毕业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高考的伟大功绩永远为历史和人民所铭记!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能够进入大学的青年只能是同龄人中的一小部分,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高考是无法取消的,高考过程中的竞争就是必然的。一些考生和教育界内外的人士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形式、偏重“死知识”的高考内容等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说明,运行了几十年的高考制度确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坚持高考、改革高考,此乃现实的出路。
事实上,我国教育部门在高考改革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恢复高考之初,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史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1983年,教育部召开高中工作座谈会,提出试行高中毕业会考,经多年试验后在全国全面实行。会考按照高中课程最基本的要求、以省为单位统一命题,作为一种合格与否的水平考试,区别于高考的选拔性质。会考制度在提高中学教学的整体水平上起了积极作用。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同意,上海在实行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高考试行“3+1”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1”指高校根据本校各专业的要求,从其它6门高中必修课(理、化、生、政、史、地)中自行确定一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所报的高校、专业的志愿,参加相应的考试。在上海试验的基础上,海南、湖南、云南三省又进行了高考科目组改革的试点。以后逐步形成现在通行的“3+2”的科目设置方案,就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必考,文史类加政治、历史,理工类加物理、化学。1998年,黑龙江、河北、上海、湖北、四川五省市进行了高校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成功地探索了如何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和评卷,为深化考试内容的改革开辟了道路,这一试验结果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在录取方法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实现招生录取计算机现场管理,一些省、区、市进行了计算机辅助录取。1996年起,广西、天津陆续开始“网上录取”的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高考改革新办法
1999年高考招生工作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发展快,改革力度大。今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130万人,比1998年的108万人的规模增长了20.37%。在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今年全国招生工作将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今年以新模式、新机制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今年的招生计划中拿出10万名额用于高等职教招生,已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四川、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5个省市作为试办点。新模式、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是,支持以民办方式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教以省级统筹为主,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
增加招生计划的弹性,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今年在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和34所已经批准进入“211工程”的中央部门院校中实行2%的招生计划调节权,另外,10万名高职生只下指导性计划。
进一步理顺保送生制度。除继续强调严格执行保送生选拔程序和规定外,在去年5个省市试行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国所有的保送预备生中实行综合能力测试,测试成绩作为是否录取的重要依据。
招生工作中积极推进网上录取。在天津、广西已经进行网上录取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增加北京、上海、四川、辽宁、重庆、湖北、云南7个省市进行网上录取的试点,同时,在全国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大与天津、广西、北京、上海、四川、辽宁、湖北7个省、市、区之间实现完全的网上录取。
高考科目改革今年正式起步。广东今年在全国率先实行“3+X”的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山西、吉林、江苏、浙江4省将于2000年实施“3+X”的科目设置改革。“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X”指由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所报志愿,参加高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
今年教育部已向社会公开征集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和语文、数学、外语的能力测试题,以推动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高,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据了解,目前已有近2000人次进入网上站点提出、咨询、讨论能力测试题的思路与意见。
今年高考结束后,各地招生部门可向社会公布在当地招生录取考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录取总人数,以进一步增加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
近三年高考改革的措施
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有助”,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教育部已确定近几年高考改革将主要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方式4个方面展开。
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就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推行“3+X”的科目设置方案。过去,数学考试分文科和理科,今后将不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将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增加听力测试。含在“X”之中的综合科目考试是近年来探索形成的新型考试,是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考察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目前状况,综合科目可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或专科综合。从所了解的情况看,“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将成为“3+X”的主体形式。
高考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心是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察;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就是说,高考知识面要遵循教学大纲而不应超越,使中学教学活动有所遵循,但高考要更加突出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考察;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今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将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将体现在“综合科目”的考试中,而且也将体现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单科目的考试中。
关于考试形式,一次性全国统考暂时不变,其它方式将进一步探索。据悉,有些省市正在调研、论证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并积极从各方面创造实施考试形式改革的条件。录取方式改革的重点是实施网上录取,到2000年,争取一半左右的省市建立网上录取系统,2001年基本建成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