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7
第7版(教育)
专栏:名家新论

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饶毅
中国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层次在过去20年与世界其它国家有较多交流。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却在过去50年中缺乏国际交往。与此不无关联的事实是,中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与50年前没有本质的差别。在中国和世界各方面急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说要检讨和改革中国中小学教育,似乎为时不早。派一批中小学教育人员到国外花一些时间深入了解一下,可以为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吸取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激励中国中小学教育系统出现新颖的思想,有助于制定符合现代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好的教育改革方案。
首先要指出的是,有些人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国际领先、没有什么可以向国外学习或借鉴的。应该说,中国中小学教育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如果观察一下国外中小学教育体系,就会意识到中国中小学教育有些方面是有显著缺陷的。这里,我想在两个方面提出来简要讨论,一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人的品格的培养。
缺乏对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视,是历史上一直有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读书”,“读书人”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传统社会对青少年的奖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现代父母、学校和社会对中小学生的褒奖也是说谁“读书好”、“学习好”,国家也通过高考规范化地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要求和检验中小学教育的结果。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教育严重缺乏对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视。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显出来,因为中小学分别以毕业生的中、大学录取率为自己教学效果的检验,而这个检验本身有同样的问题,两厢形成封闭循环造成自我满足,忽略了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对创造能力的要求。到研究生期间,创造性能力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后,中小学教育系统又不能得到反馈信息,或认为是大学的问题,而没有认识到根子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小学系统会自豪于有多少毕业生都读了国内或国外的研究生,而不知道国内研究生因为思维方式已定、创新性研究能力短期难以培养,到国外留学的研究生,很多在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明显不足,常常是只能在别人指导下做研究,而不能独立工作、或领导一个实验室开创自己的方向和领域。也就是说,由中国中小学教育提倡、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好学生”心态、习惯和行为模式到进入科学研究前沿时,暴露很大问题。这还只从与教育紧密相关的科学方面来说。从更广泛的社会要求来说,只会做好学生更难适应社会要求。中国要在全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较快发展,光注重培养“好学生”是不够的。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只是中国独有,亚洲各国中小学生普遍考试分数高于美国学生的历史已有多年,但高科技却无法领先,部分原因也是亚洲只顾及了学习部分,而忽略了创造能力的培养。
健全个性的培养,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现行教育对此也很难说是全面重视的,教育系统对学生片面灌输竞争成功感,给多代学生走上社会后带来困惑和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注重过分依赖于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和“听话”程度,实际上鼓励了学生片面发展,而且不重视,甚至阻碍有其它特长的不“听话”学生的正常发展。学生“听话”也许一时方便了老师和家长,可是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结果呢?在旧中国封闭的社会里,培养很多驯服的人,也许对行政管理较方便;但在现在和将来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强调单一才能、阻碍其它才能的教育方式岂不是制造长期落后的基础?学校过分强调尊重老师,而不够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使老师责骂学生的行为被推崇为教育的好方式,而学生因此丧失学习兴趣或自信心则不为充分考虑。没有人公开指出,一个人如果在年幼时被摧毁了自信心,其行为由害怕失败而驱动,就是成功了也难有幸福的。一个由缺乏自信心的人组成的社会,与一个从小教育自我尊重、自信心十足的社会竞争,是不是自己制造了底气不足的问题?
本来,中国中小学的教育大部分也是早年从西方直接或间接引进的,50年后也有必要再了解一下国外的教育现状了。中国只有高等学校与国际交流,而没有中小学教育与国际真正交流的时代,不久应该结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