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灾后重建看荆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18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灾后重建看荆楚
本报记者龚达发 杜若原
编者按:去年遭受历史罕见特大洪水袭击的湖北省,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灾后重建方针,确定长江沿岸130个民垸为平垸行洪区,移民5万户20多万人,就地重建的25万户。面对这一战线很长、工作量很大、中央要求很高、灾民期望极殷切的“德政工程”,湖北省负责赈灾重建工作的干部表示:“我们干部要多吃些苦,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这朴素的语言里包含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党的政策和各项优惠措施真正落实到了灾民身上,大灾之后湖北没有出现灾民大量外流的情况,移民和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出现了受灾不怕灾、重灾不显灾的喜人景象,为今后战胜自然灾害、确保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
兔年正月初一,当朱镕基总理满脸笑容地踏上灾后新生的簰洲湾中堡新村时,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上千名灾民立即沸腾了:“感谢党中央!”“欢迎总理!”
朱镕基高兴地与灾民握手,祝贺新年。他走进灾民家中,仔细地从堂屋看到里屋,又特地去厨房看了看年饭,语重心长地说,江总书记和党中央其他领导都很关心你们,担心你们过不了冬,现在看见你们住进了新房,我们就放心了。
中堡村农民深深懂得,能够在大灾之后迅速重建家园,靠的就是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灾民为什么没有大量外流?
1999年1月,湖北省咸宁地区交通部门为嘉鱼县拟订了一套民工外出应急方案。根据交通部门的估计,嘉鱼县尤其是簰洲湾在遭受了1998年特大洪灾后,灾民外出打工谋生的可能性会很大。为此,交通部门甚至安排了临时增加运力的预案。
可是,直到今年春运结束,嘉鱼县簰洲湾不仅没有出现灾民大量涌出的场景,而且与往年相比,外出打工的人数也没有增加。交通部门面对现实,不得不承认自己为灾民操错了心。
簰洲湾的灾民在干什么?嘉鱼县委书记王宏强告诉记者,簰洲湾的5万多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初步完成了重建的第一步,住进了新房,眼下正忙着春耕准备。
受灾不怕灾,重灾不显灾,对于居住在长江两岸的荆楚百姓来说,算得上是前所未有。
常修龙,湖北监利县新洲垸农民,今年春节,当他和3个儿子各自搬进移民村的新房时,举行了一个隆重而热闹的庆贺典礼。这位老人噙着泪花说:“我这一生遭遇了4次家园被洪水吞没,这一次,是党的移民政策使我全家彻底告别了水患!”
湖北省主管灾后重建的副省长苏晓云介绍,去年特大洪水,湖北64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占全省64%,3800万亩农田受渍,122万间房屋倒塌,其中有29万户住房全部倒塌。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赈灾政策,投入巨资帮助灾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并将其纳入扩大内需,拉动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这是赈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监利县委书记杨道洲说:“荆江两岸老百姓冬天修堤,夏要防汛,年年防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付出了极高的生存成本。把原来分散的人口集中起来建成小集镇,占用农田不多,对发展地方经济也有好处,与此同时兴起的第三产业也能解决一部分原有居民和移民人口的生活问题。”
政策的感召力是巨大的。荆州市沿江的监利、石首等地,1996年为了顾全大局不向外江排水,忍受了严重的内涝灾害。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政府的赈灾能力有限,农民的损失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去年汛期,监利、石首部分民垸扒口行洪。灾后许多农民准备迁徙,有的甚至要到省政府上访……随着赈灾政策的逐步到位,这些灾民打消了上述念头,转而全身心投入了家园重建;原先不少准备撂担子的村组、乡镇干部,被出乎意料的好政策所感动,重新振作起精神。
与中央的决策相呼应,湖北各级政府纷纷推出扶持灾区的一系列政策。去年9月16日,洪水尚未退尽,省政府便决定对溃垸、扒口行洪和蓄洪保江的乡村,免收“三提五统”和其他税费。重建任务最重的荆州市以政策帮扶为重点,在建房贷款,建设多项费用的减免,建房资金补助等方面全力支持灾民。由于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市每个建房户可享受3000至5000元的优惠,降低了重建成本。
积极的赈灾政策,还调动了灾区群众参与重建的积极性。世世代代饱受洪水之苦的荆楚人民,亲历过多少饿殍遍野、残垣断壁的凄凉场面。一次水灾,带来的就是家破人亡、逃荒流浪、瘟疫横行。而去年灾后,湖北灾区却变成了一片大工地,一幢幢新房,一座座新村从废墟上崛起,灾区处处呈现生机。
“德政工程”是怎样办好的?
按照规划,湖北有130个民垸为平垸行洪区,移民5万户、21.77万人;新建扩建36个镇、50个村;就地重建的灾民25万户。
灾区重建,在荆楚大地被视作“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要让所有受灾农民在新房里度过1999年春节,救灾工作要确保不冻死人,不饿死人,不发生流浪乞讨。沿江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全力以赴,以抗洪抢险的精神,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从选址、征地到规划、设计,从搬迁安置到添砖加瓦,责任制被运用在重建的每道环节上。全省灾区从市、县到乡镇、村再到每个施工单位,层层签订“四定四包”责任状,即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和包村、包户、包进度、包质量,逐级逐人抓落实。
然而,20多万人大搬迁,其战线之长,工作量之大,世所罕见,而这又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由于紧迫而造成的疏忽在所难免。省赈灾办负责人曾世民告诉记者:“移民建镇是一件深受灾区群众欢迎的好事。但是,如何将好事办好,让灾民满意?只有干部多吃些苦,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重建工作启动初期,少数地方灾民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出现了质量问题。省赈灾办发现这一情况后,于去年11月初发出了加强灾后建房质量管理的紧急通知,引起各地对建房质量的高度重视。省政府明确由省建设厅负责建房质量后,建设部门抽调4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30多个工作组,深入施工现场,严把设计审查关、施工单位资质关、材料质量关、施工监督关、竣工验收关,全省迄今没有发现明显的建筑质量事故。
去年特大洪水使武汉市91个洲滩民垸受灾,全市平垸行洪,移民建镇26个,涉及9000户,3万人。武汉市在资金上不等不靠,鼓励灾民自筹为主,“国家补一点、政策减一点、集体帮一点、社会捐一点、银行贷一点、亲朋借一点、旧料用一点”七个一点。在国家资金未到位前,移民建镇就开始实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春节前即有5300户搬进了新房,目前全部灾民住进了新房。记者在武汉郊区的新洲、江夏等灾区新村看到,学校已建成,道路、绿化、电力、供水等设施配套,移民新镇新风扑面!
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形成了水泥、砖瓦、钢材及木料等建材的巨大市场需求,湖北灾区一时建材价格猛涨,对灾民构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国家给予灾民的建设资金将有相当部分被涨价所吞噬。省民政厅厅长张牢生在公安、监利等重灾区了解到这一动态后,立即报告省政府,建议由各级政府控制大宗建材,垄断市场,进而实施最高限价。这一建议迅速得到采纳,全省灾区建材价格始终保持平稳,灾民对此拍手称快!
灾民的满意从何而来?
“洪水无情毁旧居,党施德政建新村。”虽然春节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但幢幢新房上贴着的对联依然引人注目。那些字迹各异的对联,有两点是极相似的:其一是对联的内容无一不是感谢党和政府,其二是这些对联都是灾民们自己写了张贴的,用来抒发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
湖北的灾情引起举国关注,国家的救灾物资和社会捐赠的款物也纷纷送来灾区。用好救命钱,才能取信于民。省赈灾办余琳告诉记者,救灾款、捐赠款只能用于灾民的吃、住、穿和因灾引起的疾病治疗。去年全省下拨给灾区的款物数额巨大,但没有发现一起挪用和侵占现象。尤其是用于灾后重建的汽油、柴油等生产燃料,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都由各级政府统一调配,首先满足倒塌房屋的农户修复住房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建资金,老百姓最为关心。湖北各地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专款专存、专户专账和专人管理;并且分户建档,逐级审查,分期拨付以及账账相符、账户相符、账实相符。
灾后重建涉及千家万户,而每家每户的灾情又有轻重之别,建房资金和补助的分配既烦琐又敏感,十分容易产生矛盾。为使救灾款物真正落实到重灾户手中,切实解决好灾民的困难,荆州、黄冈、咸宁等市在灾区对农户的受灾情况和款物使用,由村民议事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评议,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结合村务公开,对评议结果公布上墙。既防止村干部优亲厚友、多拿多占,又消除了灾民的疑虑。省灾后重建办专门设立公开电话,灾民如果房子没有建起来,可以直接向上反映;截至目前,还没有接到一起灾民无房的电话。故土难离。迁往新村对许多灾民来说,毕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为了让移民长住久安,湖北各地想尽办法,兴建公共基础设施,改善移民生活环境,让灾民真正搬得进、住得安、留得住。在湖北最大的移民新村——监利县三闾村,2626户灾民春节前用上了与城里人价格一样的电,自来水管、马路和学校已建成,公厕也正在兴建。移民们感到生活很方便。
赢得灾民的普遍满意并非易事。正如湖北省副省长苏晓云所说:“自然灾害是一场严酷的检验。除了政府的赈灾能力经受了检验,我们探索的行之有效的赈灾机制更是一笔宝贵财富,她将为今后战胜自然灾害、确保特殊时期的社会稳定提供借鉴。”
(压题照片:新落成的团风县灾民新村。)(附图片)
→公安县孟家溪镇吴根泉在自家新居楼顶上插上红旗。
←金口镇灾民庆祝乔迁之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