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中国需要更多的高速公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0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需要更多的高速公路
本报记者冉永平
走过高速公路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路宽车少。与其他公路车水马龙的热闹比,高速公路上的车显得稀稀拉拉。于是,人们不免产生疑问,占这么多地,花这么多投资,修高速公路划算吗?是不是太超前了?与其超前修高速公路晒太阳,还不如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那么,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是不是真的建多了、建早了?高速公路真的在晒太阳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交通部有关人士。
高速公路并不多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从80年代中期起步,到1998年底,全国已建成高速公路6258公里,这样快的建设速度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少见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们的高速公路分布零散,没有形成网络,更没有一条贯穿东西南北的通道,而且总量仅为全国通车总里程的0.4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国土面积与我国相当的美国,1991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8.5万公里,占总通车里程的1.4%;国土面积比我们小得多的德国,1991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也达到1.1万公里。相比之下,我们的高速公路从总量到比例都小得可怜,因此从量上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不是超前,而是滞后。
既然我国高速公路这么少,为什么车流还会显得如此“稀稀拉拉”?这里有两个关键:
首先是错觉,我们感觉高速公路车少,实际上可能并不少。由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高,车速快,车辆间距大,因此我们感觉车少了。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平均日流量为11991辆,这个流量并不太小。按照惯例,公路车辆流量达到8000—10000辆时就该建高速公路。
其次,作为投资巨大、工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速公路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超前性。
高速公路的车流量主要有两块:即从其他公路吸引来的流量和沿线经济发展所增加的流量。转移要有一个过程,而增加更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设计流量必须要考虑到以后的发展,而不能以建成初期的流量为设计标准。
一条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一般设计通行能力约为4万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中只有广深和广佛高速公路超过这个标准。交通部主管公路建设的李居昌副部长解释说:“交通与其他工业不同,工业产品生产出来最好马上卖掉,产销率越高越好。而交通建设则必须要有余量,至少要做到20年不用扩建。否则,刚建好就扩建,那浪费可就大了。因此,如果高速公路一建成就满负荷运行,则说明我们的决策和规划设计出大问题了。”
建高速公路的最大效益不在高速公路本身
修高速公路当然要考虑本身的经济效益。但是高速公路更大的经济效益还不在这条路一年能收回多少钱,而在于对经济的带动和拉动作用。因此,我们在评价高速公路建设的时候,必须考虑高速公路对经济的带动力和拉动力。
作为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环境,某种程度上它是一方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从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高速公路看,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是不可低估的。
如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线已先后涌现出一批开发区,成为区域内经济相对活跃区。再如沈大高速公路建成后,把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与以大连为中心的南部城市群连成一体,既促进了原有大中城市的开发建设,也促进了郊区卫星城、小城镇的发展,大大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增长。从全国来看也是如此,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基本上是区域内经济最活跃区。
修高速公路对于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其中对拉动钢铁、机电、石油、建材等产业的发展作用尤其突出。据测算,我国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投资能拉动社会总产出约达3亿元。此外,高速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可低估。如1998年,我国公路建设的2000多亿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做出了不小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