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二百零六万元“白条”何时兑付?——对宁蒗彝族自治县长期拖欠农民果苗款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2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观察

二百零六万元“白条”何时兑付?
——对宁蒗彝族自治县长期拖欠农民果苗款的调查
本报记者李有存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小凉山,是国家级贫困县。1984年,县委、县政府为了发展经济,邀请部分农、林部门的专家到县里反复考察、论证。在此基础上,决定以科技为先导,大幅度调整经济结构,拟定了科技脱贫规划。其中一个项目是发展林果业,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实施“三三五八工程”,即种植3万亩梅子、3万亩花椒、5万亩苹果、8万亩绿肥。县委、县政府作出的科技脱贫决策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拥护,当即县林业技术部门便派出专人到山东烟台、四川茂汶等地引进果苗。后经过实践,发现从外地引进果苗运距长、价格高。1986年林业技术部门经请示县委、县政府同意后,决定由当地农民培育苹果苗。经反复宣传动员,158户农民或腾出土地,或租赁他人的荒山荒地进行育苗。10年来,苗农先后向县经济果木站供应果苗374万株,按当年的价格,外地引种的每株苹果苗价为1—1.5元,本地苗每株0.3—0.7元,然而,苗农每年得到的只是一张白条,从未收到过一分钱。
为什么这么多果苗款长期被拖欠?县长吉宏·龙佳说:“这笔款,是历届政府拖欠下来的,本届政府也认账,一旦手头有钱,就尽快兑付。”据他介绍,宁蒗县原来耕作方式相当落后,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当初动员发展经济林木工作极为困难,别说果苗没有人买,送给农民种,一些人还把苗拔掉;少数人想种,拿不出钱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县里把这个项目列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项目,无偿给果农供苗,然后县里逐年从林业收入中拨付一部分给县经济果木站用以支付苗款,但由于种种原因,县里森工企业一年比一年不景气,又没有其他财政来源,结果拖欠农民果苗款到现在。
据县经济果木站站长毛建新介绍,县经济果木站原是县林业局下属的一个林业技术部门,为扶持果农脱贫致富,实施县“三三五八工程”,由县林业局贷款上千万元从外地购苗。1991年,宁蒗县的林果种植已初见成效,形成4万余亩的规模,销售服务也需尽快跟上,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经济果木站,开展种植、销售一条龙配套服务,并将该站划归县农业局管理。此后,县经济果木站又贷款371万元支付了向外地购买的苗款,但由于县里没有拨付过一分钱的苗款,银行贷款无力偿还,不仅无法再贷款支付本地苗款,原贷款的利息也无力支付。从上届站长开始,银行催还款,农民来讨苗款,机关工作无法开展。他说,农民的贡献应当承认,靠他们供果苗的2万多果树种植户,大多成了富裕户,仅苹果一项,全县1997年产值达2016万元,全县人均增收近100元,然而育苗农民却弄得陷入困境。据了解,苗农曾多次上访,县领导也很重视。上届县长罗学军去年底曾批示由县木材管理委员会解决125万元,并尽力争取在半年内兑付完毕,结果县木材管理委员会拿不出钱,等于又开“白条”。县里还计划从森林采伐收入中支付这笔款,结果也因无钱而落空。现在上级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停止金沙江上游天然林采伐,银行的贷款和苗农的欠款更没有办法支付了。政府欠苗农206万余元苗款,致使158户苗农生活陷入困境。当初,该县监察局干部周育全得知全县“三三五八工程”实施后,回到红旗乡的家中反复动员家属示范种植苹果苗,其家属分别向银行贷款,向亲友借款,共筹集资金5万余元,与邻近的四川省盐源县一户苗农联合种植苹果苗,由对方提供苗种与技术。1994、1995两年,周育全的家属累计供苗8万余株,按当年的苗价应得近8万元,并按合同应支付盐源苗农4万余元。结果因长期欠付对方苗款,对方一纸诉状告到盐源县法院,法院裁决周育全家属连本带息一次性偿还4.8万元欠款。据反映,类似周育全家的情况,苗农中普遍存在,经济果木站干部肖信珍为动员家里育苗,把她父母亲多年积存的退休费和弟弟转让小卖部的钱加在一起,又从银行贷款8万元,共投入13万元,结果育果苗40万株,20万果苗款一分钱未得到。现在只能用父母退休费支付银行贷款利息。退休干部周朝武1996年底家遭火灾,生活一贫如洗,而县里欠他几万元果苗款,一分钱未付。
记者了解到,日前苗农又到县政府催要苗款,一位副县长说,因县里拿不出这笔钱,两三年内是无法还的,只能再等四五年。
编后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158户农民响应政府号召,自1986年以来先后向县经济果木站提供苹果树苗374万株,用以扶贫开发,先后扶持2万余连片种植户发展林果业。结果,由于县政府给育苗农民开“白条”,苗农扶富了果农后自己却走入了困境。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县政府兑付206万元“白条”确有难度。因此,这个问题应引起上级领导部门的关注,尽早给苗农一个说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