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关注信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2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关注信达
本报记者施明慎
4月20日,首家经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金融企业——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人们长达一年多的猜测、好奇和等待中终于登台亮相。
人们关心“信达”,是因为从国有商业银行中剥离不良信贷资产,由专门的金融机构实行专业化处置,在中国还是第一遭,人们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政府解决金融领域存在问题,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决心。
与众不同
人们注意到,“信达”有几个与众不同之处:
一、注册资本金为100亿元人民币,由财政部全额拨付,显示了其国有独资性质和政府支持的力度。
二、公司总裁、副总裁由国务院任免。总裁是原煤炭部副部长、前建设银行副行长朱登山,副总裁分别是前建行副行长石春贵、前建行营业部总经理田国立。公司监事会成员由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审计署、建设银行代表、外部专业人士、公司管理人员及员工代表组成。从管理层阵容上不难看出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
三、“信达”在业务操作上有诸多便利,包括投资银行在一级资本市场上的全部业务。如债务追索和重组,资产置换、转让及销售,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及阶段性持股;资产管理范围内的推荐企业上市和债券股票承销,直接投资,资产证券化等。还有,“信达”可以向金融机构借款,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发行债券,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这真是现有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经营机构渴望却不具备的优势。
四、更令人羡慕的是,国家对“信达”收购、承接、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的一切业务实行免税政策。
五、“信达”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涉及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范围以外的金融业务,由中国证监会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监管。
向不良贷款开战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的资金分配体制下,企业缺少资本金,银行没有贷款自主权,大量的信贷资金被政策性因素、财政支出、低效重复建设和国有企业长期占用,已形成相当风险。加之近年一些银行管理松弛、违规经营严重,一些企业趁改制之机逃废、悬空银行贷款,累积了更多的不良信贷资产。若不下决心解决,将会危及国家经济实力和安全,动摇公众信心,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平心而论,这些年各界关于警惕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的呼声并不少,国家对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相当重视,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如1995年通过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不得强令银行贷款。此后,国家逐年提高了银行呆账准备金率,共核销呆账1200亿元。去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随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力度的增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新增贷款质量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原有不良贷款却如毒瘤一般,侵蚀着健康的肌体,不能不医。
据悉,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出于三个目的: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集中处理和管理不良资产;划分新旧账,对新的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不能放松监管
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辟了通过国家支持,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新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可以放松监管,商业银行可以不再追债,企业可以肆意赖账。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剥离后,要按照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要求和现代国际商业银行的标准,严格监督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他指出,1999年是实现国企三年改革和解困关键的一年,银行将一如既往地给予配合和支持。今年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冲销管理办法要进行调整和改进,呆坏账冲销要和重点行业的扭亏增盈结合起来,集中用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同时要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对逃废、悬空金融债务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