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信息网络与金融安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0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信息网络与金融安全
苏利平
被誉为“因特网之父”的网络专家、美国微波通讯公司副总裁文顿·瑟夫日前预测:在今后10年中,因特网业务每年的增长速度将在100%以上,他强调说,因特网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他预计到2003年全球网络经济的总额将高达2万亿美元。
因特网业务在全球的发展,为金融业这个需要高效灵敏运转的系统提供了提高效率的可能;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同时也增加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难度。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俄罗斯及巴西随后也发生了金融动荡。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近日在“海内外专家企业家化解金融风险座谈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在谈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生机理时指出,亚洲存在的问题是在“硬件”过硬的同时“软件”不过硬。主要表现在金融系统赖以实行监控的信息网络反应不够灵敏快速。
近几年,国际金融界所发生的金融动荡,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衰退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危机而言,明显具有信息与网络时代的特点。以前的经济危机发生在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制造业的国民经济时代,而这次东南亚等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则发生在倚重信息资源和金融服务业的全球网络经济时代。比如目前俄罗斯虽然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但在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发展主导资源的今天,这一优势的分量也相对在减少。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动力和因素。
东南亚危机深层次的原因,如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所说,“不是工业化社会的经济结构问题,而是后工业化社会即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环境下产生的问题。”这是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危机。除了传统因素如经济结构和产业政策等因素以外,网络信息要素对危机的发生起了重大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能借助网络快速操作的银行系统。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它的工作效率一是取决于银行机构的数量及拥有的资金总量等“硬件”因素;另一很重要的方面是银行工作人员快速掌握信息及传递披露信息的充分程度等“软件”因素。
东南亚国家发生危机前来自国外的短期贷款很多,但金融机构却无法高效快速地使增加的资金变成有利可图的投资。金融市场的高度国际化和金融信息网络的加速效应,使无国界经济实体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量。经纪人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通过全球网络进行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而东南亚国家融资方式大多是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中介环节较多,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且准确性降低,使政府难以制定出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造成东南亚国家货币长期定价过高,且过久地盯住美元而缺少灵活性,而美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又是很发达的。
导致东南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因素还有生产能力过剩和出口疲软,这些信息都未得到快速而准确的反馈。同时,东南亚国家政、银、企关系裙带化,“包装”、“幕后”现象偏多,这易于引导外资盲入或投机行为猖獗。因此,要防范和解决金融危机,就需要用网络化工业改造业已对外开放、经济活动越来越国际化的国民经济,提高信息的流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对金融危机的预警能力。
近期国际金融界的现况表明,金融危机及发生金融危机的潜在原因并非亚洲国家所独有。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在金融系统“软件”方面的效率不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有可能增大。因此面对正向“无国界经济”这一更高阶段发展的世界经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反馈的速度和准确度的难题。中东国家在油价下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之一就是推进金融改革,率先在6个海湾国家实现股市联网。IMF一直鼓励成员国充分公开信息,提高透明度,并为此制定了《特别信息披露标准》加以规范。只有透明的市场才能给人以准确的信息;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信息网络系统,才会有对信息快速灵敏的反馈。在此前提下,政府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并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使政府的行为更为有效,投资者的决策更为合理,从而更有利于稳定金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