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创造条件鼓励消费——继续扩大内需系列述评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1
第1版(要闻)
专栏:

创造条件鼓励消费
——继续扩大内需系列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施明慎
去年央行三次降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幅还是高达17.1%;无论商家怎么降价打折,市场销售依然平平。今年头三个月的市场销售虽有增长,但后劲仍嫌不足。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激活消费的力度还不够,许多消费障碍依然存在,有必要继续调整思路,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和服务领域。
激活消费障碍重重
近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缓,预期支出增加,是制约人们消费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随着下岗、退休人员的增多,低收入者人群不断扩大。这部分人缺乏增收来源,对医疗、养老的后顾之忧较大,购买能力相对较弱。在农村,则由于大部分农产品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1997年、1998年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6年下降了4.4和4.7个百分点,挣钱不易,消费更吝。
虽然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扩大消费问题,但缺乏整体规划和配套政策,各个部门自行其是,往往造成事倍功半。目前消费制度改革正在推进,一方面号召私人买房、买车;另一方面职工工资未长,房价、车价居高不下,北京市推出的经济适用房每平方米2000元—4000元,远远高于职工平均月收入,不仅低收入者买不起,就是中等收入家庭也不敢问津。去年建行、工行相继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有关部门紧接着出台收取或提高占地费、牌照费、限制车辆行驶等规定,许多消费者欲购犹止。
一些农村地区电压不稳、电费层层加码,即使买了家用电器,也只能当摆设。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商业售后服务欠佳,“谁买东西谁上当”的消费心理非常普遍,很多居民宁愿存钱,不敢买东西。
统筹规划唱好“重头戏”
进入1999年,全球需求继续萎缩,我国外贸出口遇到多重阻力,在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国内投资又受到消费不足的种种制约。面对这种国内外经济形势,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大力启动消费显得分外重要。为此,不少学者指出,扩大消费,不是权宜之计,必须制定较为长远的总体消费政策,统筹规划,运用财政、税收、信贷、利率、价格等杠杆配套实施,当前尤其要创造条件,在鼓励消费上下功夫。
鼓励消费,最重要的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这就需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适当增加政府支出,实现以往的福利分配货币化、工资化,同时适当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救助标准,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增加收入,还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发展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领域十分狭窄,家庭装修、清洁、保健、托幼、烹饪等社区服务非常薄弱。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可让更多的人有工做,有钱赚,又可让居民享受更为广泛的消费服务,应切实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也是必要的。开辟多种投资渠道也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途径之一。2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8%。前不久,仅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高零点几百分点的500亿元国库券,上市一个多星期就被抢购一空。说明居民追求收入自我补偿的心态较为普遍。如果债券、基金、股票收藏等投资渠道齐备,市场运作规范,发展活跃,居民的收入预期得到改变,消费起来恐怕就不会缩手缩脚了。
鼓励消费,要运用多种手段有效调控,既要增收又要减负,帮助百姓早日改善生活质量。最近,有两件事令全国许多家庭兴奋不已。一是人民银行发布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老百姓买电脑、买彩电、上学、旅游等都可以向银行贷款。二是电信资费从3月1日起调价,人们反应最强烈的电话初装费降至500—1000元。结果,各地电话局门前立即排起了长龙,贷款买电脑、买钢琴的人一个接一个,为平淡的市场增添了几分暖意。用电受限,农村电价过高,一直是影响家电销售的重要原因。新年伊始,一些省市就宣布放开用电。报载,安徽省不仅取消了原来限制居民使用电热、电炊、空调等设备的规定,还推出了特别优惠政策———居民家庭每月用电量超过1000千瓦时的,超出部分电费按9折收取。江西省瑞昌市通过电网改造和加强管理,将范镇七房曾村的电价从每千瓦时几元钱降到8角钱,现在,村民们买来了新彩电,孩子们也看上了VCD。住房是目前国内需求最旺、销售最为困难的商品,障碍就在于价格太高。如果采取让利于民的办法,适当降低某些税费,让老百姓能够通过积蓄和贷款的方式买得起,一定有助于刺激住房消费,并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协调配合更上一层楼
近年各地都出台了一些改革项目及整顿市场、治理环境的措施,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不过,从历史经验看,一个时期的政策目标不应太多或分散,各项政策措施应分轻重缓急,集中服务于一两个主要的任务,而不是乱打仗。当前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方方面面就应以此为中心,想方设法,协调解决。
随着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制度改革的推进,很多原来由公家支出、带有福利性的费用,将改由个人负担。将来到底怎么样,在很多人心里都是个谜。对此,专家主张要提高改革和政策的透明度。医疗制度怎么改,今后养老如何办,买房有没有补贴,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应多做宣传解释,并且改革措施出台尽量不要太集中,以免人们负担过重,更加压缩即期消费。另一方面,除了民间积累外,政府应从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块资金,用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人们的消费倾向。
近年来住房、汽车已被公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为支持生产和消费,银行纷纷推出个人住房、汽车抵押贷款,但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究其原因,除价格偏高,附加费过多,手续繁杂外,缺乏住房产权及汽车抵押登记、相关法律滞后、客户资信残缺不全、信用保险尚未介入等配套服务跟不上,也是重要制约因素。看来,消费信贷的推广,迫切需要房管、交通、保险、法律、资信评估等多方面的全力支持。目前有些公房已出售给了个人,专家呼吁尽快研究启动旧房交易市场,允许个人以旧换新、以小换大,改善居住环境,活跃房地产市场。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方面又有一些新动作。这些举措能否见效,还有待于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