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保护和珍惜国土自然资源 努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2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保护和珍惜国土自然资源
努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
编者按:今天是世界“地球日”。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建设美好的环境也是每个人的神圣责任。为纪念世界“地球日”,本报日前与国土资源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联合举办了一次座谈会,这里编发的是部分发言摘要。
全球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我国在这些方面问题也较为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基本国策并提,是中央的最新决策、最新部署,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大计。我国人口居世界首位,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速发展的经济对国土资源形成巨大压力。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3.75亩的32%,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求的有21种,而到2020年仅为6种,石油、钾盐、铁、锰、铬铁、铜矿等大宗紧缺矿产长期短缺已成定局,如不超前储备矿产资源,必然影响经济发展。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紧缺的国土资源又受到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因此,要在中央确定的原则指导下,对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真正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树立局部与全局、近期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观念;既要有经济观点,又要有自然生态的观点,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有效保护。为此,国家对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目标。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省(区、市)都要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再减少;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要开源与节流并举,减少浪费、防治污染和加强管理;到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对环境有巨大影响的矿业秩序要在2000年实现根本好转;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减少50%,人员伤亡减少70%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对保证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我国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各种灾害类型明显增加,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地质灾害(地震除外)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70亿元,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4,造成的人员伤亡每年数以千计。在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恶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90年代,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减灾工作力度,实行中央统一决策、各级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的灾害管理体制,把防灾、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等工作置于稳定社会、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要高度,取得了很大成绩。
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质作用的周期性变化和全球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造成地质环境破坏,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据统计,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有关。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把一个美好的家园留给子孙后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