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农民收入从4年前的200多元增加到2300元,请看——永丰村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2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农民收入从4年前的200多元增加到2300元,请看——
永丰村的变迁
本报记者胡斌
永丰村变了。
1995年之前,这里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贫穷落后的偏僻小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余元,家家举债度日,个别村民甚至到了吃种子、杀耕牛的地步。
而到了1998年,这个村在遭受水灾的情况下,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318元,被地委授予奔小康红旗村称号。1999年3月末,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和十八站乡联合在这个村召开现场会,总结交流他们的致富经验。
这变化缘何而来?还是永丰村人自己总结的好,他们说,要想富,要有个好支部;要想富,要有好思路;要想富,还要靠典型引路。
1995年,由地、县、乡三级组成的后进村整顿工作队进驻永丰村,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这里自然条件并不差,有几千亩沃土、草场和水面,之所以穷,主要是缺少一个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班子。于是决定调整村党支部的领导班子,派懂农业技术、年轻有为的乡农技站站长曹正刚到永丰村任党支部书记。
新班子扛着铺盖卷上了任,他们发现这里的穷根子就是懒和愚。这里村民打麻将成风,早上八九点钟不见炊烟,临近芒种才种麦,到了天寒地冻才想起秋收,更不知道使用锄草剂和化肥。支部成员挨家挨户地走访动员,为每家每户制定了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计划。党支部趁热打铁,请县科委、农业局的同志到村里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系统讲解大田和蔬菜的种植技术,在村里的指导督促下,第二年永丰村就获得了好收成,小麦平均亩产第一次跃居全乡榜首。
粮食丰收了,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党支部经过深入调查,决定把发展木耳种植作为永丰村的支柱项目。1997年,全村种植木耳12万段,当年销售木耳1800余公斤,创产值10多万元,得到回报的村民高兴了,到了1998年扩大到20万段,产销木耳4000余公斤,共收入20万元,仅此一项就使村民人均增收1450元。党支部还组织农民养牛、养猪、养鹅、种蔬菜,发展多种副业生产,1998年尽管农业遭受了三次大水侵袭,村民们仍然没有减收。
赵德全,曾是全村最贫穷的农民,孩子、老婆一年到头都是一身破烂衣服,由于人穷,想借农具、借种子都没人理。这时,党支部给了他特别的关心,把生产资料借给他,手把手地教给他技术。赵德全感动了,全家动员,把地收拾得没有一点杂草,产量全村最高。1996年收入1.4万元,1997年收入1.8万元,还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在党支部的引导下,村民们暗中憋足了劲,比谁更勤劳,比谁经营好,有钱再也不是用到赌场上,而是用在发展生产上。
永丰村真的变了,昔日小学破旧的茅草屋不见了,换成了崭新的砖瓦房;投资2万元打了一口深水井,结束了到河边担水的历史;还筹资2万元购买了发电机,使全村通上了电,看上了电视;还办起了村卫生所和文化娱乐活动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