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2
第12版(文化)
专栏:

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陈越光: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年代都背些什么东西呢?有人说:“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这话有点极端。但有的老师让孩子背课文连标点符号都一块儿背则是事实。至于各种广告语、影视剧台词、流行歌曲,甚至一些文化垃圾充塞孩子们的大脑,更是严峻的现实。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经专家推荐,我们选编了300篇古诗文经典之作,出版12册《中华古诗文读本》。去年初,在北京、湖北的1500名孩子中进行了3个月的试点,涉及的学校包括“希望小学”、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城市普通小学、大学附属小学、私立小学和幼儿园。每天诵读20分钟,结果,孩子们很快就把28篇古诗文背下来了。于是,去年6月,我们把这项活动向全社会推出,到今年3月已有28个省市的25万小学生参加诵读,直接受影响的家长、亲属等成年人超过100万人。
我们计划用10年时间吸引300万少年儿童参加诵读工程,并影响到2000万成年人。
杨振宁: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
饶宗颐:古代的国立音乐机构(大司乐)教养国家子弟,即采用“讽诵言语”的办法,注家说:“倍文曰讽。”“文”当然是指文学作品,倍即是背。讽如小儿背书,诵则使有抑扬顿挫,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背诵是很古老的传统教学法。现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并配合音乐加以演出,完全符合古代大司乐培养儿童“乐语”的精神,古为今用,更加推进,是值得提倡的。
叶嘉莹:我认为,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古诗?这观念并不正确。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陈尚君:我感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古诗文所占的比例太少。大学情况如何呢?60年代周扬主持制定高校课程规划时,中文系课程古代与现当代的比例是3∶1,现在差不多是1∶1。今后现当代的课程、应用性的课程可能还要增加,从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来讲这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传统课程的比重越来越小,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广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显得薄弱,以至于有些中文系硕士生、博士生标点古书都有困难。最近几年,教育部特别提出重视文化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增加文史哲课程,我很赞成。
余秋雨:我刚从欧洲考察回来。从罗马遗迹、佛罗伦萨的古宅开始,到巴黎、法兰克福的都市格局,无一不表现出现代欧洲文明与千年前经典艺术的血缘关系。谁都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从一批大师重新挖掘和阐释古代经典作品开始的。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本人10岁左右时背诵了不少诗文,直到40多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以万里漫游来寻找这些诗文的描述实地和写作实地,真是感受无限。我把这些感受写出来告诉读者,居然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热烈反应。可见他们也有过早期诵读,也有过成年后反复重温的欲望。这种诵读和重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陈平原:什么东西都可以补,但“童子功”是补不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