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先背诵后理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2
第12版(文化)
专栏:

先背诵后理解
葛剑雄:我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也没有人解得好,不如让孩子去慢慢体会它的意境。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这恰恰是文学教学的弊病。不感兴趣的人不要勉强,不要搞成必修课,要听其自然。哪怕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人感兴趣也很好,哪怕记住几句也很好。
陈平原:古诗文选本要充分考虑幼儿心理和启蒙教育的特点,多以情感、境界而不是立场、观点来选材,注重性情和审美趣味。选本与教科书的区别在于:教科书希望用这一代人的知识把事情讲清楚,表面上看是帮助孩子,实际上是限制了他们的眼界;而选本是让你自己读、自己体会,不懂的以后再说。我欣赏“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倡导的“直面经典”的原则,防止由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极限而导致的先天缺陷。
所谓“诵读”,其实也不仅是记忆,而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一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换几口气、变几个调,念得惊心动魄。近年文怀沙、叶嘉莹、陈贻火欣等人为公众诵读古诗文,腔调不一,各具特色。当然,考虑到大面积推广的需要,不可能要求大家都像从前那样“诵”,我想大概只能采用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办法。但从前的“诵”毕竟是值得怀念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