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古诗文能进入21世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2
第12版(文化)
专栏:

古诗文能进入21世纪
季羡林:中国文化能够历经5000年而不断代地传承下来,是通过“官学”和民间书院两条渠道共同支撑的。民间书院对于传承文化恐怕起了更大的作用。近几十年来,民间文化衰微,这就等于少了一条文化传递的渠道。“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民间、重振民间文化的有益尝试。
西方有人认为中国到21世纪初叶将成为经济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其实,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要无愧于这样的光荣使命,不光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让孩子们从小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
乐黛云:有的西方学者往往把别国的文化抽空了,变成一种形式的东西、可供玩赏的东西。到日本要看木屐,到韩国要看打伞,到中国要看小脚。借用鲁迅的一句话,对这样的人,永远奉上我的诅咒。要让中国文化活在当代人的心中,活在现实世界当中,活在21世纪的社会发展中。庞朴先生一直主张要区分两个概念:“传统文化”是不会再变的遗迹,如古董、收藏品等;“文化传统”是活的东西,是每一代文化传承中作出的不同诠释。如果没有现代化,文化就会逐渐消亡。对古诗文,不同时间、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诠释。诵读工程的作用可能在今天,也可能在明天会显示出来。
金庸:外国人常问什么叫“中国特色”,我想把这几本《中华古诗文读本》拿出来,随便背一篇就能说明问题。我有一位英国教授朋友来中国,早晨起来散步,鸟语花香,一位正在修剪花枝的园丁向他打招呼:“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呵!”他乘船过三峡,又听一位水手吟道:“……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感慨不已:一个连贩夫走卒都知道古诗文的国度,文化根基自然了不起!
蔡志忠: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让我们能在做人、行为处事、治国等方面有所依据;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象空间。或许有人会怀疑,多看多读中华古诗文经典就使自己更能立足于未来的科技时代?不要怀疑古籍有帮助我们的能力。老子与宋代的张载就是最好的理论物理学家,老子的宇宙观到今天都还证明他的理论正确无误。而最重要的是,令自己的大脑多啜取不同的思想可发挥想象力的自由度,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如果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世界上顶尖的人,这两样条件都是不可或缺的。
杨义:春节期间,江泽民主席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并号召大家学一点古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的重大意义。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文精神建设乃是立国之本。古老的《易经》有一句至今犹值得深思的名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9世纪的英国,当科学和工业文明瓦解了宗教信仰之时,维多利亚王朝即致力于建构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文学传统,并把英国文学列入文官考试的科目。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崛起,异质文化的撞击和沟通遍及全球,商品大潮对人文情趣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建设这篇大文章,乃是一个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问题。
徐永光:传统文化在我国两三代人中断了代。现在四五十岁的人都知道,“文革”把传统文化批臭了;改革开放以来长大的人,现在20岁上下,兴奋点在现代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无暇顾及。然而,中国的少年儿童要面向世界,开创未来,不能不站在5000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我们为21世纪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民间基金会的功能就是抓住社会上带方向性的问题,研究发现、实验创新、先导影响。
杨振武:今天称得上是海内海外、两岸三地、南北对话。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发表了非常精辟的见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常常是超越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而且,中华古诗文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既然它出生在中国,我们就有责任为全人类而守护它、传承它。我们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将跟踪报道“诵读工程”的进展。
(来宾摄影:张蔚飞本版责编:祝华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