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百年树木得与失——瑞典森林管理体制探析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1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百年树木得与失
—瑞典森林管理体制探析之一
本报驻瑞典记者章念生
到过瑞典的人都说这里空气清新,树木葱葱。的确,在这个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880万人口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达到63%,人均拥有木材蓄积量330多立方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有谁能想到,150年前,在瑞典从北到南的狭长国土上也曾经树桩遍野,满目疮痍?
150年前,瑞典还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农业国。在人口相对密集的西南部地区,大量木材被用来造船、建房、圈地,人们还砍树取暖,毁林种地,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那时瑞典的中部地区蕴藏着铁、铜和银等金属矿产,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无数的百年大树被用来烧炭、铺坑道。在人口稀少的北部地区,原始森林原来非常茂密,但由于英国等工业化国家需要大量木材,于是瑞典北部便成为欧洲大陆的木材供应基地,大批大批的原木砍下后被推入河道,顺流而下,被运往英国等地。19世纪中期,瑞典议会的一份报告里曾这样写道:“人人都在利用树木,没人想到要如何照料它们。”瑞典国家林业局的报告说,在西南部的哈兰省,1850年的森林覆盖率不及1650年的1/3,而在北部的原始森林区,凡离河流近的地方都被剃成了秃头。乱砍滥伐,不但导致瑞典的木材蓄积量急剧下降,出现了木材短缺,更导致不少地方水土流失,河流泛滥。
直至19世纪末,人们才意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性,开始讨论森林重建问题。但因瑞典的森林一半归私人所有,另外40%属公司所有,国家拥有的只有10%左右,议会虽早已开始讨论确立法律条文,但因受私有权不受侵犯的观念影响,使讨论持续了十几年,直到1903年才正式通过《森林法》,规定了砍伐森林后必须重建。《森林法》颁布后,为了监督实施《森林法》,国家成立了林业局,为了保护林场主的利益不受损害,林场主协会应运而生,各种研究森林植被的机构相继设立,大众传播媒介也开始不断地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从20世纪初开始,瑞典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重建活动。工商部主管林业的官员阿斯特琳·贝尔奎斯特对记者说,瑞典近百年的林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经过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当初,人们在砍伐瑞典北方的大片原始森林的时候,以为只要重新种上树苗就行了,谁知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许多树苗无法成活。经过长时期的研究,人们才克服了这些困难,至1950年时才成功地进行了大面积重建。以西南部来说,原来都是大面积的阔叶林,砍伐以后阔叶林再也难以存活,只好代之以挪威云杉。今天,瑞典全国最普遍的树种只有三种:挪威云杉、欧洲赤松和桦树。
据瑞典林场主协会的森林专家斯凡·伦德尔介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瑞典的森林植被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1920年时,哈兰省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1650年的水平,到1990年时已比1650年翻了一番,其中75%都是人造林。瑞典全国的木材蓄积量从1920年的约18亿立方米增加到了1992年的28.5亿立方米,木材年增产从1920年的6000万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约1亿立方米,而每年的砍伐量只有7500万立方米至80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瑞典的木材蓄积量每年以2000万立方米的速度在递增。
由于及时重视了森林再造,使得森林工业这一传统产业得以延续与发展,并带动了其他产业如采矿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时至今日,森林工业仍在瑞典出口中占重要地位,1998年的出口值为930亿瑞典克朗(约合116亿美元),占当年总出口的15%以上。目前,瑞典是世界第二大松树产品出口国,其纸浆出口量居世界第三,纸张出口量则排行世界老四。用瑞典林协主席塔格·克林伯格的话来说,今天瑞典的森林业从业人员虽然不如以前多,但它为国家带来了大量外汇,换来了石油、服装、食品、电脑和其他工业产品,瑞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可少不了它。
(本报斯德哥尔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