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人口老龄化不容忽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4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热门话题

人口老龄化不容忽视
□赵宝华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我国也将于2000年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基本上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型。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降低,而出生率并未降低,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型。近20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引起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并迅速向老年型过渡。研究表明,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3亿,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上升到10.15%,从此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时间。
第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已经开始老龄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上海198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青海、宁夏则要到2010年左右才能到达,相差约30年。
第三,拥有老年人口的绝对数最大。到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1.3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
第四,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发达国家大多是“先富后老”,经济发展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我国是尚未富裕却“老”了,这就增加了我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老龄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老龄问题也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城市老年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近几年,在职职工的收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基本工资的比重不断缩小,而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则按其基本工资打折扣。加上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关闭,离退休职工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养老金,造成生活水平下降。
(二)部分老人的医疗无法充分保障。在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医疗费受到限制,致使部分老年人患病不敢医,影响康复。
(三)部分老人负担过重,子女“吃老”、“刮老”现象比较严重。
(四)老人缺乏照料。特别是一些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他们的子女也大都进入老年阶段,在照料方面的困难更加突出。甚至发生一些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
(五)相当多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满足不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需求,造成许多老年人生活单调枯燥。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老龄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党政领导的老龄工作意识淡薄,致使老龄问题摆不上日程,缺乏强有力的对策。二是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不足。我国全社会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约为2亿人,社会保障面仅为16.7%左右,而且城乡差别较大。三是老龄问题的宣传教育相对薄弱,敬老、助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没有完全形成,老龄问题并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
加紧准备迎接挑战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第一,加强党和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切实重视老龄机构的组织建设,理顺老龄工作关系,推动老龄工作的全面开展,努力使我国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第二,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情况、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三项内容,而老年社会保险是核心。
第三,通过有效的社会政策鼓励每个公民增强自我保障意识。根据发达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教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必须实行社会养老和个人储蓄养老相结合,并以个人储蓄养老为主。因此,从现在起,每个劳动年龄人口都要增强自我保障意识,把自己的部分收入作为晚年必要的养老开销储存起来。
第四,不断增加以政府为主的资金投入,加快建立和发展城乡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人们对社会养老服务方面日益增加的需求。
第五,增强敬老养老意识,并通过法制和教育的手段,强化家庭养老的作用和每个公民赡养老人的义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