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老外”眼里的中国税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1
第2版(经济)
专栏:

“老外”眼里的中国税干
本报记者梅洪如
北京城里有个鼓楼东大街206号,中国人知道它的并不多,可是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却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这就是北京市地方税务局涉外分局第三税务所。每月1日至7日,“老外”们便纷纷前来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依法治税不含糊
这个税务所仅有8名干部,负责全市外国企业驻京代表机构和承包商(三资企业除外)近4600名外籍工作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及少量零散税源的征收管理工作。1998年收税近8亿元,平均每人1亿元,创下了全市税务机构人均收税最高纪录。今年第一季度又完成税收任务2.2亿元,同比增长4.2%。
外国人都有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习惯,加上中国的税率在国际上属中等偏下水平,所以北京的“老外”都愿意选择在中国纳税。在税费究竟应该缴纳多少的问题上,有时外国人申报的与中国税务机关掌握的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况,中国税务人员会要求其提供在国外收入的证明。在京收入和在国外收入一般相差不会太大。如果发现确实少报,对方又不认可时,税务人员就会拿出相关的法律、法规,耐心细致地解释给他们听,直到对方听明白接受为止。三所的全体税干坚持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依法治税,文明执法,维护了国家权益,也赢得了大多数“老外”的理解和支持。1998年这个所被授予北京市税务系统“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
一切想着纳税人
其实,没有几个“老外”能理解收税大厅里挂着的“青年文明号”牌子的涵义,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则是这里的税务干部真正是在为他们纳税人服务。不管是上、下班,或是中午吃饭时间,只要有人来申报缴税,哪个税干遇着都立即承办,从不推、拖。不管向哪个税干询问,他都负责解答,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一次,一位欧洲人来纳税,进门板着脸,动作很生硬,对税务人员表现得很不友好。年轻的税务员始终赔着笑脸,耐心地为他解答所有税收问题。这位“老外”第一次来,怕他不认识,税务员打好税单后又带着他到银行去交了款。第二次来时,这位“老外”向三所税干表示道歉。说他上次是带着情绪来的,不应该。他在这里真正看到了中国政府官员的友好态度。还说他正在学习中国话,为的是要跟中国人交朋友。
过去每到月初征税期,办公大厅里挤满人,有时队排到门外,很费纳税人时间。三所申报上级机关同意,投资开发了自动化报税系统,使一部分纳税人或代理机构再不用跑税务机关,在办公室通过计算机和公共电话网就可以完成报税手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