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突破传统办学模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突破传统办学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静寰
毋庸讳言,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根据高等教育研究学界一个比较认同的看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可以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同龄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来衡量:接受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低于15%属于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超过15%就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超过50%则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目前,北美洲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4%,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超过50%,中等收入国家超过20%,发展中国家为8%。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则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仅为7%左右,这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要、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我认为,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路必须突破政府办学的传统模式,探索利用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扶植和引导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世界许多国家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式之一。据90年代中期的统计,美国在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学生超过300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近1/3。私立高等教育在后起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较多的国家里起的作用更为明显。
中国精英式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式高等教育的不同并不仅仅是入学人数上的增加,还包括办学体制、投资渠道、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由精英式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的角度,我们都应该为这一过程的到来而努力,在政府的扶植、支持与管理之下,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是中国教育的未来。(附图片)史静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