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猪肉落价说明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6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猪肉落价说明啥
本报记者彭俊
●猪肉价格已跌至1998年以来最低点,养1头猪,农民要亏损100元。
●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的原因,一是农民对市场进行逆向猜测,说到底还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是一些地方认为猪多了财政收入也多了,热衷于“猪财政”,这种非市场的因素加剧了猪肉供大于求。
●生猪市场要走出低迷,须在生产和流通方面双管齐下。
“猪肉太便宜了!”春节一过,家庭主妇们很快从菜市场上发现了这条市场信息。同样的信息,也先后在国家有关部门得到证实。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全国菜篮子信息网”3月25日行情显示:全国猪肉市场平均价已从1月的每公斤9.29元降至8.05元,降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
肉贱伤农
春节旺市过后,猪肉稍稍落价,这是往年的惯例。然而今年猪肉落价范围之广、跌幅之大,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养猪者利益正遭受着严重的打击。
据农业部对全国400个定点县调查,3月仔猪、肉猪和猪肉平均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五成、两成半和两成以上。受此影响,良种猪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严重冲击。据对部分重点种猪场的调查,今年1—3月种猪销量减少一半以上,价格跌幅超过1/3。农民和养猪场为此经受了严重的损失。有人测算过,按照目前的市价,养一头猪,农民要亏损100元左右,养猪场亏150元以上。在一些地方,农民开始忍痛宰杀存栏的母猪和种猪。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次生猪市场低迷,并非没有先兆,并非突然来临。多年从事畜牧业工作的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局长贾幼陵说,判断生猪生产是否过剩,有一个可靠的指标,这就是母猪存栏占总量的比例。根据往年的市场经验,当这一比例超过7%的时候,生猪市场开始转向供大于求。
早在1997年6月,全国母猪存栏的比例就超出了7%的警戒线,达到8%甚至9%。农业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发现了这个信号,并通过新闻媒体公之于众,然而并没有对市场产生任何作用。两个月后,农业部随即正式下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通知》,提醒各地“养猪不可一哄而上”。很可惜,这份通知,同样石沉大海。
为何便宜
为什么我们的政府信息对市场影响那么小、宏观调控手段那么弱?
有人分析,这是农民对市场波动心理适应能力增强的体现。1997年上半年生猪市场行情太好了,养一头猪能挣100元甚至200元。经过几次市场波动后,农民心里都在打算盘:以往都是多了“砍”、少了“赶”,结果跟在市场后面吃了亏,这次让别人“砍”去吧,谁挺到最后,谁笑到最后。结果这次谁都挺下来了,却谁也没笑起来。
也有人分析,这是我们市场经济机制尚不健全的体现。细心人发现,由于一些生猪税属地方税种,养多少猪收多少税。在许多生猪主产地区,生猪生产成了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人们称之为“猪财政”。一些短视的地方政府是不甘心看到当地生猪生产出现“滑坡局面”的。猪多了财政收入也多了,至于亏损,那是“农民自己的事”。
走出怪圈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双管齐下、标本兼治,这是不少专家所指出的出路。
少了“赶”、多了“砍”,这是我们以往在生猪生产上的一个“怪圈”。难以走出这个“怪圈”的要害在于,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生猪生产的数量、规模,而很少在种类、品质上下工夫。其实,农民心里最清楚,即使在生猪市场最疲软的时候,整个市场也不是铁板一块。好货卖好价,大路货只能卖“大路价”。适应市场需要的瘦肉型生猪的价格,比普通生猪每公斤要高出1—1.5元。尽管我国目前生猪良种覆盖率已达到86%,但真正的纯三元杂交(瘦肉率超过55%)的尚不足15%。生猪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往往也是生猪生产调整结构的大好时机。
在生产上,还有一件事情可以做:产品加工。加工可以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推迟部分生猪上市日期,起到市场“蓄水池”的作用,规避市场风险。二是可以增值。专家们说,猪肉是最利于加工的,可加工成上千个品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这将形成一个很大的市场。
抓生产是一项治本的措施,它的成效至少要到下一个生产周期才能够体现出来。眼下当务之急是在流通领域,减少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流通成本。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农民养一头猪,各种税费平均在60元以上,高的在100元以上。善良的农民对记者说,我们养一头猪赚一二百块钱的时候多收点没啥,今天我们亏一百多的时候能不能少收点或者不收了?这叫咱明年还养不养猪了?城里人还吃不吃猪肉了?
流通环节的瓶颈有时候也会坏大事。一些地方执行中央有关“定点屠宰”政策出现了偏差,本来是为了让市民吃上卫生、健康的“放心肉”的好政策,成了一些人搞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的招。其实,从长远来看,建立一个科学的、鼓励竞争、充满活力的流通体制,又何尝不是一件治本之策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