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拉宾墓前的遐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拉宾墓前的遐思
  黄培昭
  眼前就是拉宾墓。3年前拉宾遇害后不久我来到这里时,墓地还简陋得很,连碑都未来得及立,人却熙攘不绝。那含悲凝愁的气氛,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会儿,除了我们远道而来的一行和为数寥寥的游客,竟再看不到别的人了。难道人们把一代和平斗士的伟绩和惨遭杀害的不幸全忘却了吗?
  这是在著名的赫茨尔山上。山腰,累累的坟茔里安葬着历次战争中阵亡的以色列官兵;山顶,是以色列名人和政要的长眠之地,其中最显眼的,是犹太复国主义鼻祖赫茨尔之墓。赫茨尔死后于1949年由奥地利移葬于此,这座不甚高大却终年苍翠宜人的小山便以他的名字命名,成了以色列军事公墓。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伫立山巅,四顾寂然,心中有一种对伟人受冷落的不平感。
  客观地讲,拉宾一生确有不少惹人非议之处。这位戎马倥偬的将军,曾给许多阿拉伯人带来苦难。当第三次中东战争硝烟弥漫之际,是他,作为以色列国防军的总参谋长,与国防部长达扬联袂指挥了这场占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东耶路撒冷等大片阿拉伯领土的战争。在拉宾统帅的金戈铁马下,有多少阿拉伯无辜生灵惨遭涂炭!还有,拉宾初任总理期间,一度对阿拉伯人采取高压政策,扬言要用铁拳砸碎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的骨头,使阿拉伯人对他恨之入骨。难道,人们是因此将拉宾遗忘了吗?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时代变了,拉宾也全然换了一个人。他没有表现出有些政治家常有的固步自封,而是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过去。在冷战结束的新形势下,拉宾和以色列国内的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靠战争和流血,是不能构筑保卫家园的坚固堡垒的,只有与邻国和睦相处,才是唯一的正道。于是,拉宾赢得1992年大选再度出任总理后,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昨天,像当年率领千军万马奔赴战场一样,领导以色列人民投入与昔日仇敌共创和平的战斗中。这是需要相当胆识和勇气的,且不说以色列朝野的重重反对,单对行伍出身的拉宾本人而言,做出观念上的彻底转变,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拉宾深知缔造和平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他依然勇往直前。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特拉维夫10万人和平集会上被刺身亡。与会前,他坦然拒绝卫士们要他穿防弹衣的劝告,称“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和平而献身,死得其所”。
  言语简短,却掷地有声,透出拉宾为和平而义无返顾的决心和气魄。这位雄心勃勃、想在有生之年为阿以和谈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的和平勇士,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而以他的一腔热血,祭奠了荆棘丛生的中东和平之路。
  难道拉宾的血白流了吗?蓦地,我注意到拉宾的墓石上摆满了一粒粒石子,整齐有序。我忽然记起在什么地方读到过,犹太传统认为,石头是世间最为永恒和持久的东西,到墓地凭吊,犹太人便以小石子代替鲜花,放在墓石上,表达对死者永久的缅怀和思念。
  望着这一枚枚小石子,心头顿时释然。我又想起,就在前不久,为纪念拉宾逝世3周年,在当年拉宾罹难的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和平集会,参加者达30万之众。可见,和平进程并非曲高和寡,后继乏人;和平毕竟是大势所趋,拉宾未竟之业理应有实现之日。
  念及此,我心中升腾起希望,为拉宾的血不会白流,为中东和平的未来。我也效仿犹太人的做法,捡拾起一块石子,默默地放在拉宾的墓石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