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中国需要发展跨国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6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中国需要发展跨国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康荣平
新时代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跨国化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以及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是经济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而企业跨国生产的大量发生,又是造成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加快和在全球范围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根本原因,因此可以说,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世界经济的这种深刻变化使人类社会正在从“国际贸易”的时代进入“国际生产”的时代。
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中作用重大。二战后,全世界由企业跨国生产所导致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迅速增长。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1972年为1400亿美元,1980年5000亿美元,1990年1.6万亿美元,1995年2.7万亿美元。目前,全世界生产量的1/3由跨国公司直接控制。
跨国公司通过其海外机构向各国市场生产发送的货物已超过世界出口贸易总量。跨国公司的数目从60年代末约7000余家增至80年代中期的2万家,目前已超过4万家,其海外分支机构已达25万家。这些海外分支机构1995年在世界范围内的销售额已达6.02万亿美元,大大超过当年世界商品和非要素服务出口额(4.7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在国内生产然后再出口的传统方式已退居第二位。
企业的跨国生产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导因素。生产的国际化导致了大量由企业“内部”进行的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目前这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总额的40%,再加上由跨国公司导致的其他国际贸易,其影响就更大了。另外,全球国际技术转让的80%也是由跨国公司控制的。
企业的跨国生产已从早期的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独立作业,发展到个别环节的国内外简单一体化生产,目前已发展到大多数环节和功能的全球复合一体化生产,即形成了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
在“国际贸易”时代,依据各国的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企业进行生产,再通过国与国之间进行商品贸易。在“国际生产”的新时代,企业则通过自己掌握的、分布在各个国家的资源,灵活地组合各种要素进行生产,再在当地或其他国家销售。由此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在从国家与国家间的分工、交换,走向企业内及企业间的(国际)分工、交换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也可以说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链“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企业从筹资、结算、税务、研究开发、采购、零部件制造、组装、储运、销售等环节,再也没有必要非在空间上集于一处,而是在全球寻求成本最低的地点落脚,再以价格低廉而高效的通讯和电脑组成整体。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任一国内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不足以担负研究开发的投资,导致企业无法达到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在许多行业如汽车、飞机、药品、半导体芯片等等,一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需投入10亿美元左右的费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以迅速产销新品分摊上述研究费用,那就不可能进行必要的新产品开发,从而不会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需要发展跨国公司
拿1995年公布的中国500大工业企业与《幸福》同年公布的全球500大工业企业比较:在全球500大中,中国工业企业无一入围。中国首位的大庆石油局年销售额合42.22亿美元,距全球500大末位的Toyo-seikan公司的74.88亿美元还差32亿多美元。中国500大企业全体的销售额是12986亿元,折合1527亿美元,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1549亿美元)。
这种对比之下,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谁大谁小已很清楚。中国必须造就一批世界级的大公司,才能有相应的大国地位,才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国目前已基本具备了较大规模海外直接投资、发展跨国公司的条件,时机也很好。
中国企业自1979年11月第一项海外直接投资以来,陆续进行了近20年实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跨国经营人才。
中国产业调整和升级需要积极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急需的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自然资源获取,如石油、矿石、林木等;②开拓占领海外市场,主要指国内一批生产能力远超市场需求、产品又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如家用电器、摩托车、纺织品等;③技术外取,主要为电子机构行业;5特定能力外移,指采煤、种植等国内人力资源富裕的行业,以多种方式去海外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