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居里夫妇》的突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3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创作手记

《居里夫妇》的突破
魏晓平
去年我将法国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搬上了北京舞台,今年我执导的另一部法国话剧《居里夫妇》又在京公演。作为导演来说,我总是力图给舞台造就一些新鲜的东西。比如这次的《居里夫妇》,我想让观众看到一个与以往心目中迥然不同的科学家形象。可能一些观众开始难以接受,因为这涉及到如何塑造英雄人物的问题。在我国过去的舞台上,英雄人物或多或少都摆脱不了“高大全”的约束。其实很多艺术现象是共通的。比方对待英雄人物的态度,美国的好莱坞是最喜欢“高大全”的,他们为了塑造英雄人物不惜一切代价。法国也许比美国好一些,但他们也是倾向于把英雄作为圣人来对待的。因此,《居里夫妇》在法国也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这个戏是1989年上演的,当时就引起争议,评论界还有人大骂,说敢碰圣人。但观众接受了这个戏,它连续演了六七年。我觉得,如果按以往的戏剧观,将居里夫人塑造成一个科学的圣人,那未尝不可。但我们戏剧家还应该写出他们在生活中的本来面貌,尤其不应该以此告诉青年人,科学家就等于苦行僧。
从这个角度看,《居里夫妇》在北京上演很有现实意义。这些年国内一直在探讨如何塑造丰满的英雄人物,我们往往把英雄人物塑造成一尘不染的人,普通人往往不可企及,英雄人物太远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仿佛他们除开牺牲以外就没有别的特质,仿佛个人生活、情感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价值。而《居里夫妇》不仅仅写他们对事业的追求,还写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爱;这二者又是交融在一起的。我以为,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对生活、对生命执著热烈的追求和真诚的热爱,就不可能有所创造。
我在导演《居里夫妇》时,力图从人的角度去挖掘居里夫妇的内涵。这大概是我寻求的一个突破口。
我在排戏时,反复对演员强调,你演的是人,是一个人,而不是什么法国人。我想尽办法去展现居里夫妇两人对生活和生命的追求。首先我要适当强调居里先生,因为剧本对居里先生着墨不多,我怕大家因此忘掉居里先生。我通过各种舞台手段来强调,使大家看到,是居里夫妇两个人共同走过了这段路程。居里夫人对她的丈夫有着特别深的感情。另外,他们两人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我排戏时着力最多的方面。我尽可能用短小的篇幅、强烈的手段、风趣的对话、幽默的语言与形体动作,去表达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热爱生活的品质。因为一个科学家的时间被实验室占去的更长,留给他们自己的很短,因而他们会对这点时间更珍惜,生活必然更浓烈。艺术的目的是要给观众在人生方面以启迪。我想,这个戏说明了,居里夫妇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发现了镭,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和生命的追求,同样是最大的价值。(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