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将一种大众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只用了5年……您上网了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6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焦点

将一种大众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只用了5年……
您上网了吗
本报记者蒋亚平
酒桌与互联网
中国人喝酒,爱碰杯。碰杯爱起立。席间若有十位八位,不免起落十次八次,甚至更多,够累的。于是有聪明人想起,用酒杯碰碰桌面,算是起立碰杯的约定。人们把这个动作叫“过电”,大概说通过桌面这个媒介,相互之间感受到了敬意。最近,人们在“过电”之余,又多了“上网”声。
上什么网?互联网。
互联网英文为“Internet”,指的是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源于60年代美国防部为了防备前苏联意外的核打击,设计了四个分散的以网络相连的计算机指挥控制中心。这个网网相连的网络,1970年—1980年扩展用于科研和教育,90年代用于商业。近两年,中国酒友觥筹交错由“过电”而“上网”,正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互联网英姿逼人、势若燎原、爆炸性发展之时。
酒桌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
互联网是个大平台。你完全可以把这平台看成一个“大餐桌”。上网的人用端酒杯的手,拿稳鼠标轻轻一点,这平台就铺展在你面前。你便和围着这餐桌的人敬了意,碰了杯。上面有远远超过你的欲望、你的胃口所能容下的东西。新闻是鱼和肉,娱乐是鸭和鸡,工作学习所需资料是米饭面条白馒头,菠菜萝卜土豆丝。上西藏站点浏览布达拉宫的雄姿,如同品尝了贵重的山珍;去夏威夷站点看火山的倩影,如美餐了海味……
和你一样上网的人叫“网友”,整天泡在网上的人叫“网虫”;为你提供上网服务的机构英文叫“ISP”,中文叫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为你提供内容服务的机构英文叫“ICP”,中文名叫“信息内容服务提供商”。
说互联网势若燎原、爆炸性发展,有数字为证。1996年全球互联网络用户不到4000万人,1998年底已经超过1亿人,两年内增加了一倍多;互联网发源地美国现有网民6000万—8000万,已占其总人口的1/3;中国目前的估计是250万人,数字不大,但两年增长了近十倍,哪行哪业能比;总认为非洲落后,但是有专家统计,1998年,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总体上要落后于非洲……
用来说明互联网爆炸性发展的最流行的数据是:将一种大众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只用了5年……
是什么使互联网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将世界“一网打尽”
上过网的人都知道,互联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帮你查找需要的信息,这种时候,互联网很少叫人失望。越是刚上网的人,越是感到惊奇。
这与互联网的特性有关。人们都知道互联网有一个俗称,叫“信息高速公路”。这远不够全面。这里讲的“路”,是指以光纤、微波或卫星为物理传输通道的通信线路。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车站”,有各种各样的“车”,有应有尽有的“货”。而且,任何一个上网的人,如果他愿意,都可以随时随地,几乎没有任何约束、非常容易地自己制造一辆车,装上自己想装的货。这“车站”就是上面提到的“ISP”,中文叫“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这“车”英文叫Webside”,中文叫“网站”;这“货”英文叫“contents”,中文叫“信息内容”。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注册的域名超过150万个。就是在中国,上网还刚刚开头,注册的域名便已接近2万个,通俗讲就是已经造了这么多辆主要销售中国货的“车”。其中一辆超大型的车叫WWW.Peopledaily.com.cn,中文叫“人民日报网络版”。她出现不过两年多,目前已经存有15G数据,换算出来,大约有75亿个汉字,而且每天还在以几十万字的速度增长。
于是,互联网上无所不有。当然你得先知道这“车”的名字,也就是域名。不知道,也没关系。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你只要在上面键入自己想要的内容名称,相关的“车”名都排队等在你的面前,你径直上“车”取货便是。
找“三讲”资料,上互联网;查“十五大”文件,上互联网;考“托福”,上互联网;找对象,上互联网;选参考教材,上互联网;北约入侵科索沃,找张欧洲地图,上互联网;“多利”近来生了三个宝宝,看看长得什么模样,上互联网———互联网真是像一些人所言,将世界整个“一网打尽”。
你若一旦和互联网相遇,你便会喜欢上她,渐渐觉得离不开她。
“无所不能”互联网
互联网可爱,不仅仅在于她能“一网打尽”。她为你能做的事太多了。
互联网是一个好工具。
没有人不知道写信发信,中间的事情多着呢,买信纸、信封,写信、塞信封、上邮局、贴上邮票、塞邮筒……有了互联网,简单了,在电脑上一通敲打,心中的话儿,工作的事情,无论是想递给北京上海、伦敦纽约,北极南极,以电的速度,瞬间到了你的亲人、朋友面前,到了你的同事、领导面前。在互联网上,这种功能英文叫“E-mail”,中文叫电子邮件。时间省了,地方省了,钱也省了。
互联网的这种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还表现为一种互动功能。比如“BBS”,中文叫电子公告版,两人可以,两千人也行。大家各自坐在自己的计算机旁,便能在一个地方集中起来,畅怀交谈。光说话觉得不过瘾,你可以同万里以外的人,哪怕不认识,下围棋、打桥牌、讲故事———
互联网的工具性,还在于她能提供检索功能。
关注朱镕基总理访美,想查找他最近三年有关美国的讲话。传统的办法是,上图书馆、资料室,找来三年的报纸,一页页翻,一点点记,一篇篇复印,一段段整理。兴许花了三两天时间,还不知怎样?
有了互联网,好办了。打开人民日报网络版主页,进入检索栏目,键入“朱镕基和美国”六个字,再点击一下鼠标,三五分钟,成了。
互联网也是一个新媒体。
想了解新闻,上网好了。想了解什么新闻,国内国外,经济政治,文艺体育,养老教子,全有。而且又快,又多,又可全文检索,还可互动———同网上媒体的主编、编辑、主持人实时对话。大的站点,还有网上电台、电影、电视。网上广播、视频新闻的出现,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因为如此,人们已经把网络媒体称之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互联网还是一个社会,准确地讲,是一个虚拟社会。互联网上有大学,还有中学和小学、幼儿园,你能受到某一领域的最优秀老师的教育;网上有医院,可以请来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同时会诊、手术;网上有鲜花,敲敲键,你的朋友便能按时收到一束玫瑰或百合;网上有餐馆,粤菜、川菜、湘菜、西餐任你选;网上能订票,几点几分到何处,敲敲键盘,机票会送到办公室或宿舍……
互联网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已经发展到不仅你可以随意得到你想要的信息,还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任何商品。这便是目前互联网上风头正劲的“电子商务”。在美国,网上交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电子商务”正成为投资商最愿阔绰出手、最青睐的项目……
互联网将同中国人结伴而行
互联网的出现,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习惯的一切。
世界变小了,历史变短了,未来变近了。
因效率提高,以前一个月才能干完的事,现在可能一天完成。要么是可以多干几件事,要么是有了更多的闲暇,人们的生命被“虚拟”而又实在地延长了。因物质消耗大大减少,以前要耗费大量煤炭、矿石、木材等原材料和能源才能做完的事情,现在主要靠计算机和网络,就可以完成了,自然的生命更完整、更美丽、更永恒了。因时空观念的变化,因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各种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急剧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前所未有地加强,世界或许会逐渐变得比现在和谐———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带给人们和世界许多麻烦。
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黄色的、消极的、敌视的东西泛滥了起来。当一个小儿独自在家打开电脑时,该怎么办?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实力,需要教育,需要人才。对于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弱势文化,就有可能受到经济的不平等竞争和文化上的挤压。该怎么办?任何信息都是劳动的结晶,都是所有者的财产。但从互联网上摘取信息,像呼吸空气一样简单。当公德没形成时,当相关法规不完善时,主人保护财产的成本,远远高于小偷盗窃财产的成本,该怎么办?
尽管如此,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存在,她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里的重要作用和极大的潜力,越来越为我国各界人士所重视。有专家预计,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长,5年以内,中国上网的人口将超过3000万人,互联网将同当代中国人结伴而行。(附图片)
上图为人民日报网络版工作室。
下图为西藏商业学校的巴桑玉珍在拉萨雪域电脑公司的计算机上通过互联网查询信息。
新华社记者王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