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绿色食品”开发九年来推而不广,消费者不大认可,经营者难以专卖,生产者动力不足——“绿色食品”好尴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6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市场扫描

“绿色食品”开发九年来推而不广,消费者不大认可,经营者难以专卖,生产者动力不足——
“绿色食品”好尴尬
孙明新
“绿色食品”,自1990年被作为战略性项目开发以来,在我国已走过九个春天,然而至今仍未能“绿”遍市场。
消费者的认可是产品投放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社会调查所前不久作过一次有关绿色食品的调查。结果显示,76.6%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65.5%的人不知道“绿色食品”的内涵,78.3%的人表示从未买过绿色食品。在一家超市,笔者随意与一位家庭主妇交谈,对方说:“有必要非到商店去买那种食品吗?大街菜市上有的是新鲜的。”
“绿色食品”意味着安全、营养、无公害。农业部门介绍,“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以下标准:产品的原料产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原料作物的生长过程及水、肥、土壤必须符合一定的无公害控制标准,并接受农业部农垦及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监督;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储运过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工业组织的要求,最终产品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检测合格才准予出售。因此,“绿色食品”即意味着健康。
“好是好,就是价格偏贵”。同样的调查中,87.4%的消费者道出了这样的理由。笔者曾在一家超市作过粗略对比,发现同类食品中,“绿色食品”的价格高出2至3倍。
“品种少,无挑选余地”也是笔者采访中常听到的原因之一。从目前看,我国审批的“绿色食品”种类已达千种,而消费者在大众商场能买到的品种就是十几种,上档次的多进了宾馆饭店。
“数量太少,难以形成气候。”北京城乡仓储贸易中心食品部的王女士说,他们销售的“绿色食品”主要是生产厂家找上门来供货的。这里也没有“绿色食品”专柜,带标志的“伊利”水饺整齐地摆放在一层副食品组。售货小姐说,来买的人很多,可很少听到有人是冲着“绿色食品”来的。
据了解,有关部门曾于去年底组织销售商场与绿色食品生产厂家举行座谈,希望以此调动销售部门的积极性,结果并不理想。而使生产者更感苦涩的,则是“环境制约”。北京海淀区东开乡八家村科技园生产的“京海蔬菜”颇有点名气,销售额从1997年的每月几百元升到如今的四五万元。然而由于环境不达标,这种蔬菜至今仍只能叫“净菜”。对于“绿色食品”,环境是“一票否决”。此外,“绿色食品”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支持,成本高,而产量又比同类非绿色食品低20%到30%。
采访中,不少厂家还透露出对一些人为因素的不满,如资费过高。他们说,本来就是一个高成本行业,而一种“绿色食品”从申办到标志使用(三年)就要交费3万至5万元,很多人因此咨询后就没了下文。
看来,要让“绿色食品”尽快走上餐桌,除了大力扭转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外,还当在产销诸环节上加大扶持力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