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磕泥饽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3
第12版(周未副刊)
专栏:往事追寻

磕泥饽饽
谭宗远
磕泥饽饽的游戏是从春天开始的。
北京的春天“春脖子短”,仿佛昨儿还寒气逼人伸不出手呢,一眨眼就像入了初夏,满街单裤汗衫了。就在这不知不觉间,树青,草绿,花发,河开,泥土也从冰冻变得松软了。我和哥哥姐姐或小伙伴,又该拿着簸箕小铲,到不远的老城墙去挖黄土了。
城墙又高又厚,外面包着风雨剥蚀了的城砖。黄土在城墙当间儿,因为城墙被扒了个好大的口子,才暴露出来。这是好黄土,黏性很强,简直就是一坨坨的胶泥巴,铲下来装在簸箕里沉甸甸的。小胳膊端不动,几个人路上来回要倒好几回手,才拿得回来。
挖黄土干什么?磕泥饽饽。
泥饽饽自然不是饽饽,吃不得,它是用模子塑出来的脸谱和人物。那时家里有几个这样的模子,是用泥土烧制出来的,每个都像剖开的半个香瓜那么大,有孙悟空、猪八戒的脸谱,有整身的常山赵子龙,还有什么记不清了。就是这些模子给了我们无穷乐趣。
我们把胶泥巴端回来,用锤子砸成细面儿,再重新和成软硬适度的湿泥,在方砖地上反复摔打,直摔得柔韧匀实了才罢手。然后进入最主要的一环:在模子里范型。我们把泥填进模子里按实,把多余的泥齐着模子的边沿刮掉,一个脸谱就诞生了。整身的赵云是用两块模子塑成的,我们把泥先堆在一个模子上,再将另一模子与之使劲合拢,刮掉挤出的泥,赵云也出世了。这样制造若干个,像女娲氏抟土造人,或码在窗台上晒干阴干,或摆在炉盘上用火烤干。最后再用毛笔蘸上水彩着色,方大功告成。
小孩子做事不管不顾,从打黄土进门,屋里就甭想利落,准保弄得到处是土,满地是泥,也许床单上还会染上红红绿绿的水彩,很难洗掉。但“法不责众”,大人见了磨叨两句,也拿我们这些孩子没办法。
泥饽饽做好后,除了摆弄着看以外,没什么用。特别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稀罕的是挖泥、和泥、制作、上色这个过程,完成了当时欣喜,过后反觉无趣。我因为最小,跟年龄差不多的小伙伴玩“过家家”,倒是在大门口卖过这些泥人。买卖双方都是我们,自然赚不来一个钱。过几天,泥人重被砸碎,又开始重新制作。
长大后看翁偶虹先生文章,才知我玩的这个泥人叫“烧砖戏出”,他小时候坊间有卖的,一个铜元就能买一出戏的舞台形象,相当便宜。他写道:“‘烧砖戏出’是用上好胶泥,范型于‘模子’之中,磕出原胎,再借用土窑的烧砖技术,入窑烧固后,按舞台上人物的扮相姿态,精致而忠实地敷以彩色,罩以鸡蛋清,光华绚丽,细巧可喜。”我们玩的远没有这么讲究。可惜的是那几具模子早已丢失,不然今天也可送进戏剧或民俗博物馆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