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大家风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3
第12版(周未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大家风范
陈鲁民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新民晚报》著文《漫谈皇帝》,文曰:“生于高墙宫院之内,对外边的社会和老百姓的情况,知之甚少,因此才能产生陈叔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随后,著名学者钟叔河在同一栏目撰文纠错:“老百姓断了粮,却怪他们为什么不吃清蒸狮子头,的确荒唐可笑,但笑话的主角却是司马衷而非陈叔宝。”看到钟文后,季羡林诚恳地对记者表示:“我弄错了,应该是晋惠帝。”
两位大学者,一个纠错不嘲讽,一个认错不辩解,一时传为文坛佳话。有人撰文感叹“如今已很难找到这样厚道的文化人了”,言外之意,好像过去“这样厚道的文化人”比比皆是,其实不然。文人相轻,出言刻薄者,历代都有,而“厚道的文化人”却始终少见。就说苏东坡吧,那是“世界级”名诗人,可同时代的文人却十分刻薄地批评他是“初无学术,滥得时名”,“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不过东坡为人也谈不上厚道,文人王祈请东坡改诗,东坡不仅当面讥讽,而且事后还对朋友说:“世界事忍笑容易,读王祈诗不笑为难。”这话也说得够刻薄了。同为大书法家,李后主却不无恶毒地嘲笑颜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之粗鲁,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董其昌则把用墨浓烈的苏东坡的字讥为“墨猪”。而傅青主对赵子昂的字也是一个贬:“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
时下,厚道的文化人似不多见了。相反,倒是一些刻薄的文化人不时出来“表演”,他们互相攻讦,互揭隐私,正因如此,季老与钟老两位大学者的“宅心仁厚”,就更显得难能可贵,到底是大家风范。所以,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偏狭,多一些厚道,少一些刻薄,才是正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