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沈阳变压器厂为什么一再发生产品质量事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2-12
第2版()
专栏:

沈阳变压器厂为什么一再发生产品质量事故
本报记者 安岗
沈阳变压器厂解放以前生产能力十分薄弱,生产的变压器每台容量最大不过五百千伏安,电压最高是六千六百伏。
解放以后,沈阳变压器厂的生产发展很快,技术也迅速地提高了。一九五二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第一次生产了五百六十到五千千伏安的变压器;一九五三年开始制造一万、一万三千五百千伏安的变压器,一九五四年制造了两万千伏安的变压器,今年已着手准备制造容量更大、电压更高的变压器。
这一成就是很大的。但工厂有些同志却以此为满足,对上是报喜不报忧,在内部不能充分地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多缺点和错误被掩盖起来,到今天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就是连续发生的产品质量事故。
一再发生产品质量事故,但从来没有从根本上寻找原因
工厂生产的变压器无论是大、中、小型都先后发生了质量事故。
一九五三年,小变压器生产中发生严重的质量事故。主要原因是工厂行政和技术领导部门没有采用苏联的线卷单独浸漆的方法,而采用了落后的方法。这个事故暴露了工厂在学习苏联方面有着严重缺点。
事故发生后,电器工业管理局的刊物“电器工业”上发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工厂主任工程师写的,第二篇是个短评,这两篇文章都把小变压器质量事故,仅仅看作是车间操作的问题,而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领导思想问题来进行检查。同期刊物中载有苏联专家对小变压器质量事故的意见,他明确提出:“这次事故,主要原因在技术领导方面,没有抓紧小变压器车间的技术改进工作”,“厂内工程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对国家所委托的事业还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可惜的是,电器工业管理局和工厂没有从这一事故中接受教训。因而,以后质量事故连续发生。
已经出厂的四台大型变压器中,到现在,已有两台发生问题,其中一台运到现场安装时,发现油箱内有落物声,运回拆修,前后费了将近一年时间,影响用电地区的供电,造成极大损失。
领导方面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事故是怎样看法呢?一九五四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关刊物“机械工业”第二十一期发表了一篇题目叫作“一只油污手套造成的损失”的文章,作者轻描淡写的,把责任归罪于在变压器内发现的一只油污的手套。这个看法同工厂某些领导同志的看法是一致的。
在变压器内竟夹有一只油污的手套,这当然是严重的和不可容忍的。但这只手套还不是造成变压器返修的直接原因,作者显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工厂制造大变压器没有按照苏联设计要求的关键工艺守则办事。为什么会这样呢?把责任推给车间,责备工人操作不好吗?可是为什么不首先供给工人以苏联的工艺制造方法呢?
工厂某些领导者把学习苏联只单纯看作是“使用苏联图纸”,完全忽视了在苏联资料中同图纸不可分的工艺资料。技术领导部门不用苏联工艺资料,自己制作了不少的工艺规程,内容大部分是既不具体,又不先进,只规定要工人“干什么”,而没有规定“怎样干”“用什么工具来干”。那台返修的大变压器,拆开一看,原来是变压器上的铁心螺帽有百分之二十松动。工人操作是有问题的,但工厂规定的大型铁心装配的操作要求却只是要工人“扭紧螺丝”而没有像苏联操作规程规定的要告诉工人:“用点铆法,把螺丝帽铆牢”,“所有螺丝帽铆统三点”,一九五四年工艺科开始重视学习苏联工艺文件,这才发现苏联资料对每一个小操作都有详细说明,重要地方还附有说明图。工厂组织工人学习后,大家感到非常满意,愿意坚决执行。这足以说明,如果能够按照苏联的作法行事,同时发动职工保证遵守操作规程,严格生产纪律,就一定不会产生这样大的事故。
可是工厂给电器工业管理局的检讨却根本没有接触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工厂在一九五二年就有了苏联资料,而一九五三年制作时却完全没有按照苏联的工艺规程组织职工进行生产。这些检讨提交给电器工业管理局,到今天,电器工业管理局也没有提出过一个问题。
由于没有认真接受教训,两万千伏安变压器又发生了分接开关用错电缆线的质量事故。一九五四年九月,一个工人在制造两万千伏安变压器过程中发现分接开关高压引线电缆太细,提出怀疑,查对图纸及苏联资料,发现与原资料要求的规格小一倍,接着查出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四年九月所生产的大变压器高压引线电缆都不是苏联规格。用这种电缆制造的变压器,在使用上是不安全的,它经不起电力负荷量集中时的考验。可是,工厂的检查只是把它变成偶然“错用电缆”了。事实上,这又是对工厂没有很好学习苏联的一个警告。
除了变压器的质量事故外,还有电焊机和卷管机事故,在工厂仓库里,现在堆了几百台没有人要的电焊机。这些电焊机也是因为工厂技术领导干部不学习苏联资料,不重视试制工作,草率定型而造成损失的。其他质量事故还有很多,不必一一列举,问题严重的是,这些严重现象,并没有能够打动某些领导同志的心,在他们看来,好像这不过是一些与己无关的“小事”。
所有这些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是惊人的。除浪费国家大量资金和工时外,最重要的是这些质量不好的变压器投入生产将会影响整个生产,减低设备运用率,缩短使用年限,这种无形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工厂厂长对产品质量事故负有直接责任,党委会放弃了思想领导
工厂厂长任俊杰同志对于一再发生的产品质量事故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态度。作为一个工厂厂长,他有责任把这些产品质量事故调查清楚,订出措施,提交工厂党委会讨论,在党的集体领导下作出正确的决议,并采取一系列步骤来消灭事故。任俊杰同志没有这样作,他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这就是:在事故没有被揭发出来前,尽量掩盖错误,不去倾听职工的意见,因而也就不能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消灭错误。在事故被揭露后,他不是主动积极地在党的集体领导下依靠工人阶级去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本原因,查明责任,作出正确的结论,并接受教训,作出防止事故的具体措施。反而多方回避接触问题的本质,不愿意从领导思想中去寻找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只是把责任推给客观原因,推给车间干部和工人。
变压器厂职工中有不少同志长期对于这种现象是不满意的,他们很早以前就提出过不少宝贵的意见,但任俊杰同志并没有重视这些意见。他虽然把
“同党委搞好关系”当作一条“经验”,但实际上却是漠视工厂党组织在企业中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他又以“不懂技术”为借口,放弃对技术工作人员的领导。
任俊杰同志本来应该从第一次产品事故中接受教训,他没有这样作。接着就发生了第二次,第三次……质量事故。我们把这些事故产生的原因加以比较,就发现了它基本上是一个东西,这就是没有依靠工人阶级全面学习苏联来进行生产。为什么长时期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呢?困难是有的,但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可是,在这个问题面前,企业领导者能够推脱自己应负的责任吗?
工厂党委会内部对于产品质量事故是有着不同看法的,有些党委委员曾有着一些正确的看法。但是党委委员并没有通过党内思想斗争来正确解决分歧。很多同志在“怕闹关系、怕妨害团结”的口实下放弃了思想斗争的武器。结果就是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而资本主义的思想和作风也就随之发作起来。
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没有清醒地检查工厂工作,反而助长了他们的虚夸作风
沈阳变压器工厂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领导下的被评为一等的工厂。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四年三年中,长期是管理局的试点工厂。局长、办公室主任,科长经常不断地驻厂帮助工作,总结了很多条经验,在公开的和内部的刊物上以及通报上一再表扬,可是,他们对于工厂一再发生的质量事故却从来没有从根本上分析研究一下实际情况。等到发生了问题,他们只是叫工厂写检讨了事,而不去仔细研究一下,这些检讨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实际情况?这些措施是不是真正可以防止错误再次发生?管理局的领导者陶醉在一万、二万千伏安的变压器试制成功和正式生产的捷报中。他们忘掉了自己的、最重要的责任是以清醒的头脑来检查这些工作是怎样执行的,以及实际的效果如何。明明是新产品试制中有着严重的缺点,可是他们却是年年要把这些经验当作头等重要的文章登在刊物上来推广。
一九五三年二月在“电器工业”上发表了变压器工厂一九五二年新产品试制工作总结摘要。我们从这篇总结中看到的是:“三相五千千伏安、四十四千伏电力变压器试制完成,性能标准如绝缘强度等完全依苏联试验标准执行,结果相当使人满意。”“在中型变压器方面……满足了新建厂矿的需要……符合了苏联标准要求”。是不是这样“令人满意”“符合苏联标准”呢?后来产品使用结果证明并不如此。一九五四年二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司出版的“技术经验交流”上发表了沈阳变压器厂一九五三年新产品试制工作初步总结,在编者按语中指出:“沈阳变压器厂在电器各厂中取得了一定的试制成绩,原因是他们掌握到若干规律,由上自下,一体坚持,因而迅速地得到改进。”可是,这些规律中没有一处谈到认真检查和总结学习苏联的经验,相反地他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怀疑的“规律”,例如第一条是“各级领导很重视,到了月底,如果试制有困难,厂一级干部照例下车间检查”。这不正是说明,工厂试制新产品缺乏应有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月底困难,以致厂一级干部不得不“照例下车间检查”吗?有些作法是作为经验推广了,如“试制专业小组”,
“在试制期间,编制工艺过程卡片”及“分车间明细表、材料明细表”,可是这些作法在工厂有的是脱离实际,有的根本没有作,也被当作经验推广了。现在我们再看一九五四年的总结,这是一九五四年九月十日在电器工业管理局“经验介绍”刊物上的用沈阳变压器厂名义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作:“我们发展和扩大产品品种的几点体会”,这些体会都是似是而非的,例如,第一条是全面学习苏联,这无疑是对的,而且比过去的总结提法有了进步,但内容就不对头了,如说:“我厂对于现在苏联资料比较重视”“除苏联图纸外,我们对于一般性的苏联技术资料,如苏联国家标准、材料标准、苏联出版有关变压器的书籍杂志都多方收集、整理出一些基本技术数据,编成产品设计手册,供设计人员使用”,实际上,这本产品设计手册,并不全是苏联标准,其中掺杂了不少落后的,保守的数据,现在,这个手册正重新整理中。此外,该文所提的每一条都同事实或多或少地不相符合,如在“重视对技术人员思想领导”这一条中,提到“鼓励技术人员看有思想性的文件”,这是无中生有,“听专家报告及组织技术人员参观工厂”,只是作了一次。第五条“组织全国性的产品统一设计”下提出“推广了苏联的先进技术标准”,“这样不但使苏联标准得以推广到全面范围的制造部门和使用部门,而且也解决了各处图纸缺乏的困难,各厂的产品设计也因此有了巩固的基础”。实际并没有文字写得这么美妙。这些统一设计的图纸没有完全采用苏联的先进的技术标准,其中有很多地方,被人用保守落后的方法修改了苏联设计,造成以后生产上许多恶果。最后一条是“成立专业试制组”,这个组织一成立就取消了。电器工业管理局一年一年只是在那里传播这些“经验”,可是,为什么不去了解一下实际情况呢?为什么不能从这些报告中发现工厂领导思想中的一些虚夸自满的情绪呢?为什么不能抓住学习苏联这个根本问题认真作一次检查呢?这同他们自己领导思想的片面性和领导作风的虚夸、自满、不深入是分不开的。
我们希望电器工业管理局认真检查工厂的领导,在技术部门中进行思想改造工作,从加强思想领导入手来建立牢固的学习苏联的思想,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这样就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工厂职工的思想水平和技术水平,给完成一九五五年生产任务打下有力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