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拯救大兵瑞恩》的时代成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7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影坛

  《拯救大兵瑞恩》的时代成因
  张乃翥张成渝
  发生于半个世纪前的诺曼底之战,曾以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战局的巨大功绩而载入近代史册。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作为历史地名的诺曼底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地淡漠了。
  然而,在西方文明社会的理性意念中,诺曼底之役的历史价值似乎不应随着岁月的荏苒而流失。人们从警世励俗的功利目的出发,对那段充满了残酷与激烈的战争搏斗进行了理智的开掘。引人关注的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即以鲜明的富于情感意义的情节,赋予了这段往事一种启迪人类尊严的人性化色彩。
  该剧编导通过银幕展现的是这样一组故事画面:诺曼底海滩炮火连天,血肉横飞,战争无情地吞噬了一同服役的4位同胞兄弟中的3人。这一冷酷的现实引起盟军首脑马歇尔元帅的关注,于是统帅部下令现场组建一支特别行动小分队,去寻找4兄弟中的最后1人———空降兵瑞恩。小分队此行的任务,是拯救瑞恩撤离战场返回家园,以免这一光荣家庭再次遭到战争厄运的打击!然而,这一拯救行动换来的,却是瑞恩拒绝离开生死与共的战友和继续战斗中几乎全体小分队成员悲壮地献身。
  作为一定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与文学特写,美国影视作品在西方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引领风骚的时代。这不仅因为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影视艺术提供了丰沃的财力资源,使得艺术创作显示出活力和震撼强烈的传媒特色,更由于其创作人员已经把握了当代文艺潮流与受众主体的心理偏好。
  人们知道,从战争走向和平的世纪历程,使参战国的人民分外珍视生存权利的宝贵与和平阳光的明媚。多少年来,唾弃战争、呼唤人性已经成为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为了赢得人类全体的认同,他们渴望通过科技媒体传达他们的声音。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等一批谙熟西方民生社会的电影剧作家,正是把握了冷战结束时代西方广大人民这种源于生存意识的美育需求,才能以匠心独运的创作智慧和浓墨重抹的艺术技巧铸出了《拯救》这部影视佳作。应该说,这就是该片赖以产生的时代成因。
  当然,以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等人作为创作群体的电影艺术家,并未满足于传媒艺术对现实生活的一般反映,他们意识到:当代文化精英应该对人类的生存命题作出远比生活常规更为深邃的精神诠释与理性引申。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难以遗忘的血肉创伤,影视剧作家才不避伤痛,选择了这一历史背景来申述生存价值在战争制导系统中应享有的真实地位。《拯救》一片在故事情节上,有意编导出在伤亡惨重、人员亟缺的情势下,由战事统帅机构作出拯救一位普通士兵的抉择。这种带有强烈人文主义精神的政治意识,反映出西方人的生存价值观念已经建立在国家政治体制之上。在这里,影视作家的艺术倾向所代表的国民人文意识,远较一个国家赢得一场战争的实际意义要深远得多。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都将取决于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的提高。
  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的影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从文化角度反映出那个国家的整体素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