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农民增收启示录——来自川、鲁等省的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9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关注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启示录
——来自川、鲁等省的调研报告
陈玉领
近日,笔者到四川、山东两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途径,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新点子,给人启发,促人深思。
以农民增收统揽全局
四川省郫县提出,以农民增收来统揽全县农村工作。该县县委书记陈争鸣说,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农民增收情况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提出这个要求至少有两方面好处:一是各部门、各乡镇都重新调整和明确了工作目标,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的状况,全县上下形成了共同为农民增收服务的合力;二是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各单位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全县呈现出为农民增收各显神通的喜人景象。
各部门协作集中抓了三件事:一是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压缩效益不高的小麦,大力发展有传统优势的家庭养殖业,还抓了种植、养殖业内部的品种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抓形象,树名牌”;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增收,组织有关单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三是农业技术干部下乡,反租倒包农民的土地,搞试点示范。通过农技人员带动广大群众学习增收的本领和办法,也促使农技人员更新知识,更好为农服务。
增收的落脚点在农民,郫县在引导农民增收方面也有一套办法:首先抓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传授了实用技术,推广了先进的品种;二是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家庭加工业,一村一品,基地化生产,形成规模。全县出现了豆腐脑、笤帚、萝卜干、猪笼、食用菌等专业村,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有效收入;三是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协会,组织农民闯市场。
大力发展“1.5产业”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先锋村,近几年靠加工萝卜干致了富,出了名。先锋村有500户人家,其中400户搞萝卜干生产。他们把自家地里生产的萝卜切成丝,进行腌渍并储存起来,每天早晨根据近期市场情况取出50公斤或100公斤,拌上不同风味的调料,到临近的成都市或其它城市销售。由于他们的萝卜干既新鲜又风味多样,特别畅销,很快便出了名,村民都靠加工萝卜干增加了收入。逐渐地这里又出现了规模稍大一些的腌渍厂,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批发、销售的队伍。
类似先锋村这样的农产品加工业被称做1.5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顾名思义,1.5产业是指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产业,其实质是农产品加工业。其特点是:规模不大,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操作;产品具有地方风味,只面向部分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挂钩,上门服务。
近年来,像先锋村成为“萝卜干村”一样,全国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笤帚村”、“猪笼村”、“腊肠村”,发展势头良好。有些地方还把发展1.5产业与产业化结合起来,组织群众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可见,大力发展1.5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费孝通先生多年前就提出,中国也应大力发展1.5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已有一定的规模,但其产值仍仅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0%。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无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的需要,但大规模、高档次的加工业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而小规模、手工或半机械化、上门服务的经营模式无疑是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民的最现实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对1.5产业进行必要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会大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冬季是农民增收的黄金季节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郑守龙总结山东的情况时提出,冬季是农民增收的黄金季节。这些年,山东省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生产,使冬闲变冬忙,一个大棚一冬天的收入达几万元。山东许多农民“夏秋收粮,冬天卖钱”,没有搞大棚种植的也都搞了运输、加工等多种经营。河北、辽宁等地的农民也早已冬季不闲,为增加收入而各显神通。
“冬季是农民增收的黄金季节”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要充分利用资源,二是要抓住市场季节差。也就是说,在农民增收工作中,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动农民,利用好人力和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寻找和开拓市场,引导农民围绕市场发展生产。例如,冬季是北方的蔬菜淡季,山东等地抓住这个冬季市场,引导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增收。同样,夏季尤其是7、8两月,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为天气炎热,不利于蔬菜生长,西南、西北的高原、山区则可以利用自己的海拔高、气温低的优势,抓住南方地区的蔬菜“夏淡”市场,引导农民发展蔬菜生产,增加西北、西南地区高原山区群众的收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