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阅读
  • 0回复

扶贫培训班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9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扶贫培训班的故事
本报记者彭俊
早春的一个上午,北京西郊一座部长住宅楼。记者如约而至,拜访一位年迈的老人——中组部原秘书长何载同志。他和其他6位老人组织办扶贫培训班的事,成为这次采访的由头。
女主人把记者引进客厅,何老正忙着打电话。
“又是一个主动要求申办培训班的。”放下电话,何老不等记者寒暄,直奔采访主题。从1996年至今,在何老等人的倡导和组织下,已有17个地方的先进党支部和劳模无偿为中西部贫困地区举办了扶贫培训班。3年中,共有102批2.8万余名贫困地区的县、乡(镇)干部参加了学习。
“办民间扶贫培训班的想法,最初是怎么提出来的?”
“最早提出自办扶贫培训班的是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吴仁宝。”何老讲起了1992年的事。那一年,吴仁宝提出党员富了要有“三不忘”精神,即不忘国家、不忘集体和不忘贫困地区人民。后来,吴仁宝找到何载,并找到彭冲等领导,要求为扶贫工作做一些事情。在何老等老同志的帮助下,吴仁宝率先在华西村办起了扶贫培训班。
此后,河南的刘庄,北京的窦店,江苏的张家港、江阴、无锡,福建厦门,山东烟台、潍坊,四川成都等十几位劳模和先进集体先后跟了上来,也纷纷自愿办起了扶贫培训班,培训对象都是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
“我们这种培训班有两个特点,一是由社会力量承办,二是注重实用和实效。”
据何老介绍,每次培训班至少需要经费6万元以上,都是由举办者主动承担,没有增加政府和群众一分钱负担。举办者对参加培训班的中西部地区学员的学习、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照,免收一切食宿、学杂、参观费用。不仅如此,各地举办者根据每次培训班学员的不同情况,还给予了许多额外的照顾。厦门培训班给远道的学员提供了往返机票,华西村在培训班结束时给每位学员常年订阅了一份人民日报,窦店组织学员到自己的企业学习技术并每天发放劳务工资……
说起培训班注重实用和实效,何老给记者讲了华西村培训班一段有意思的小插曲。华西人说没有办班经验,请组织部门拟订培训计划。谁知计划列好了并送往华西村之后,却被吴仁宝退了回来。这位老农民说,我们办的这种培训班,一不请大领导,二不讲大道理,老师就是我和我们的农民、工人,教室就是工厂和农村,内容就是生产技术和营销知识。结果华西村这期培训班大受学员欢迎。此后,每次扶贫培训班的学习内容,都是举办者根据当时实际和学员的具体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来制定,效果非常好。
不仅如此,各地举办者还以培训班为纽带,把扶贫培训和经济协作结合起来,真正起到了推动东西部互助的作用,使这种扶贫形式更具生命力。在去年冬天唐山的扶贫培训班上,仅青海省的学员就和当地签订了21个合作项目,一方面推销唐山的瓷器、变压器、小百货,另一方面把青海的矿石、羊绒以及冬虫夏草、雪莲、牛角等中药材输出到唐山。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何老等人的辛苦付出。这些先后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满怀革命热情,对祖国的扶贫大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记者在此郑重记下他们的姓名:李力安(原中顾委秘书长)、李琦(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陶鲁笳(原山西省委第一书记)、胥光义(原军委总后勤部常务副部长)、林乎加(原中顾委常委)、何载(原中组部秘书长)。他们不仅热情参与每次培训班的组织策划,而且在这种民间扶贫形式遇到困难的时候多次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的做法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6位老人中,何老已年届八旬,却是最年轻的一位,被大家推为联系人,很多日常的工作都落在他的头上。而何老对自己的工作却不肯多说一句,只轻描淡写地说,“人老了,多做点实事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