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阅读
  • 0回复

昔日靠织草帘发家致富如今固守一行举步维艰——“草帘村”为何落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9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昔日靠织草帘发家致富如今固守一行举步维艰——
“草帘村”为何落伍?
韩冰浪
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伴随陕西省长安县东大乡郭湾村农民十几年发家致富的家当——织草帘机,会进入废品收购站。
郭湾村地处秦岭脚下,稻田平阔,生长的稻草秆长、质软、粗实,是制作草制品的理想原料。80年代初,一些有心人仿效织布机做成织草帘机,织出的草帘实用美观,收益颇丰。村民纷纷群起仿效,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草帘村”。一年中大部分农闲时节,村里的劳力都在赶织草帘,通宵达旦,连老人小孩都会上机。谁家媳妇进了门、兄弟分了家,首先想到的是要置台织机。这个只有364户的小村,最多时拥有织机近500台。织草帘机成了村民必不可少的家当。
生产草帘曾为这个村的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许多农户由此成了万元户,过上了舒心日子。但随着改革开放,农民挣钱的路子多了,有的村组织进城务工队,一年下来,带回大把的钞票;有的村出了企业家、生意人;有的靠发展种养业、渔牧业发了家。而郭湾村人却固守着织草帘这个行当。全村至今没有一家企业,没有一户从事其它经营。因草帘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价格15年来一直保持在每张0.35元左右,最快的一天才能织25个,收入不到10元钱。加之防雨篷布的替代,草帘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1996年,这个村的人均年产值仅有800元,排在全乡最后。当年的富村演变成了今日的穷村。于是,曾响彻全村的织草帘声消失了,草帘机被闲置一旁。村党支部书记高选民说:“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保守观念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看来干啥都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郭湾村地理条件优越,可以从发展高效农业入手,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决不能只走织草帘一条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