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亿元村里的清廉支书刘运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18
第1版(要闻)
专栏:

  亿元村里的清廉支书刘运库
  新华社记者王进业温闽本报记者张严
  灵车在寒风中启动,近二千名村民哭成泪人。
  “刘支书,你不能走啊!”
  这是去年三月十三日发生在山东兖州市沙河村里的感人一幕。
  “鞠躬尽瘁毕生无悔,光明磊落浩气长存”,乡亲们敬献的这副挽联,道出了他们对刘运库这位“富裕村里清廉支书”的无限深情。
  “不能让一户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
  沙河村,是个土壤贫瘠、漏肥漏水的沙窝窝。“沙岗头,沙岗头,穷得亲戚断了头;四河水,水悠悠,流不尽穷和愁。”这首民谣道出了昔日沙河人的贫困与辛酸。
  一九七六年,刘运库因为有文化、工作踏实而被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二十九岁的刘运库开始了他二十二年如一日带领沙河乡亲治穷致富的艰辛历程。
  刘运库领着沙河人陆续办起了小油坊、面粉加工厂和机械维修厂,使村里多少有了点儿收入。但他并不满足,仍在苦苦寻找更有效的致富路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在外出考察时,刘运库发现,公路两边加油站特别多,上前一打听,了解到加油站配套的储油罐非常缺货。刘运库心中一亮:以前村里加工过氨水罐,做油罐技术并不难,何不让村民干个油罐加工项目呢?
  回到村里,他立即鼓励有文化、有闯劲的刘承志挑头示范。没有车间,他腾出村办公室;缺少资金,他把村里仅有的二千元拿出来;电力不足,他骑车往返上百里到城里联系,为村里安上了五台变压器;为了迅速打开市场,他又是打电话又是写信,四处联络客户。在刘运库和刘承志的推动下,全村很快发展起了油罐加工业务。
  然而,不到三年,周围市场日渐饱和。刘运库敏锐地意识到:沙河村经济要再上一个台阶,就必须把眼光放得更远。他走东串西,与油罐业户分析形势,探求出路。几年时间,村里头脑活、身强力壮的都被他“撵”了出去,沙河人把油罐加工厂办到了十几个省市。全村一百二十多家企业中,仅刘运库亲手扶持的就有七十三家。目前,沙河村财产过十万元的已达一百多户,有的农户还买了别墅和小汽车。
  刘运库在引导部分群众富起来之后,始终不忘共同富裕。他说:“在咱沙河村,不能让一户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村民刘二网的父亲重病缠身,家里日子过得相当紧巴。刘运库便找到油罐大户刘子格,让他带着刘二网做帮工,刘二网由此迅速脱贫,年收入七千多元。在刘运库的带动下,村里二十二名党员每人都联系了一两个贫困户,帮助他们先后走上了富裕路。
  村里的男人出去做油罐,地里的庄稼活儿成了难事。刘运库这时就当起了油罐户们的“后勤部长”。为了帮助油罐户种好自留地,他带领村班子筹资购买了十几台农用机械,每年三夏、三秋时节统一调度上阵,帮助大户收稻割麦。他本人则时常利用夜间休息时间,替换驾驶员,亲自开着拖拉机连夜抢耕土地;为了抓好村里的治安,刘运库组织由专人参加的治安联防队;为了方便进出,他又带领大伙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修起四通八达的水泥路。
  几番艰辛,几多收获。沙河村终于由偏僻的贫困村发展成为济宁市首批“小康村”,兖州市“经济十强村”。在刘运库的带领下,沙河村彻底改变了旧模样。
  “当干部要学会讲民主,让群众称心”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才能做到让老百姓齐心跟着村支部奔向富裕文明呢?刘运库的做法是顺民心,从民意,让群众当家做主。这样一来,群众称心,干部舒心。
  他在1986年提议成立了村民议事会。在议事会成立那天,刘运库说:“我今天在这里向大伙儿保证,从今往后,凡是村里的大事,都必须拿到村民议事会上来讨论。议事会通过的事,必须办;通不过的事,谁也别想去办。”在会上,大家共同商定了规章制度并张贴墙上。从此,沙河村集资修路、征收提留、调整土地、承包荒地等群众关心、牵扯面广的大事,都是经过村民议事会反复讨论后才形成方案并付诸实施的。
  尽管沙河村不缺钱,可是刘运库清楚,只要村里花钱,群众一定眼巴巴地瞅着。他认定了,要取得群众信任,就不能让村财务账目成一笔糊涂账。为此,他在财务管理上,设了村会计和群众会计。群众会计有权参与村账和现金的管理,还可随时检查村账的老底。村民们高兴地说,这样管钱俺们放心!
  有了这种制约机制,刘运库又琢磨着在财务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上做文章。一开始,刘运库规定在村里每季度一次的党员生活会上把村账本交个底。后来,他觉得范围小了点,便于1990年成立村民理财小组,几位成员负责每月对村账目审计一次。刘运库还授予理财小组一项特权:凡是2000元以上的开支,必须经村民理财小组同意并加盖公章方可入账。
  沙河村的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加上特有的制约监督机制,使村民们啥事都明明白白。气顺了,事就好办了。据了解,在刘运库当村支书的22年中,全村没有发生一起犯罪案件,也没有一起群众上访。1997年麦收前,村委会主任陪刘运库去北京看病,沙河村一下子少了两位当家人,可到夏粮征收时,村委会只在喇叭上一说,25万公斤小麦5天全部交齐。
  刘运库病逝后,村里的老会计向村民议事会成员彻底抖了抖20多年的家底。刘运库竟连一两茶叶、一盒烟也没有在村里报销过。
  “生命如火,不燃烧就会熄灭”
  1995年6月9日,刘运库感到喉部不适,便借到兖州市里买农机配件的机会,抽空上医院做了检查。一查竟查出了中期食道癌。
  回到村里,他连夜召开两委会议,布置小麦收割、防火、征购的事情。会完了,刘运库从口袋里缓缓拿出诊断书说:“不瞒大家,我已被确诊患了食道癌,要去住院治疗。往后村里的工作就拜托你们了。”一听这话,大伙又震惊又难过。
  1995年6月27日,北京肿瘤研究所医院的花园里。刚刚做完手术第九天的刘运库身上插着导管,被人搀着同前来看望他的村干部会面。当他听说村里一切都好时,非常高兴。他说:“天热了,五保老人的蚊帐要挂上。刘思法的地薄,要多施化肥。两个孤儿的学杂费村里先交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刘运库出院回村了。可是他在家没有歇到半个月,便忙起村里的事情。去掉两根肋骨、食道和胃被大部分切除的刘运库体重从60公斤降到了40公斤,身体极度虚弱。村镇干部都劝他在家休息。他笑呵呵地说:“我宁可死在漫坡上,也不愿死在病床上。多活一天,就要为群众办一天实事。”
  “生命如火,不燃烧就会熄灭。”刘运库写在日记里的这句话,是他的座右铭。
  刘运库的病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心。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沙河村的父老乡亲,他对上级领导和家人说:“我的病治不好了,我想把社会上捐给我治病的钱拿出来。”于是,按他的意愿,用2500元给孤儿金秀、晓强翻修了房子;拿出1500元,为村小学预交了5年电费……
  “我死后,不要给组织上提任何要求”,刘运库对家属交待了一遍又一遍。
  1998年3月12日,年仅51岁的刘运库永远地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